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Job Market Candidates and their Research Fields

AEA/AFA is coming soon next week. According to FiveThirtyEight survey in 2014 from top 17 PhD programs with 308 economics phd candidates, they find that Macro is the top field that most candidates (64, 20.8%) choose as their primary field. Labor ranks second (30, 9.7%) and micro theory (26, 8.4%) is the third. Then I combine similar fields together and get the following results. Applied micro (Labor + IO + Trade + Public (econ+finance)+ Applied + Health + Environment + Education): 30 + 24 + 14 + (12 + 5) + 11 + 9 + 8 + 2= 115 (37.3%) Macro + International Econ: 64 + 2 = 66 (21.4%) Micro + Game + Decision Theory: 26 + 5 + 3 = 34 (11.0%) Financial + Corporate: 24 (7.8%) Development: 24 (7.8%) Econometrics: 14 (4.5%) Behavior + Experimental = 6 + 4 = 10 (3.2%)  History: 7 (2.3%) Unknown field (at least 2 candidates): 14  Now applied micro (covers many different research topics but with similar research approach) is the hot field for economics phd students. Pretty surpris

JPE 125th and Chicago Economics

JPE, one of the top 5 economics journals, celebrates its 125th anniversary and invites the Chicago economics and finance faculty to write the review for their fields. Of course, they mainly focus on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heir past research. The scholars on this list look like Hall of Famers or All-Star. To name just a few: Time-series in Macro and Finance: Hansen Finance: Fama Labor: Heckman Political: Myerson Behavior: Thaler Experiment: List Banking: Diamond, Kashyap, Rajan Corporate Finance: Vishny, Zingales JPE 125th Paper Photo:  Becker Friedman Institute Flicker

Lessons from 2008 Financial Crisis

根據 Justin Fox 在《哈佛商業評論》的 文章 和《理性市場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Market) ,過去的經濟學者較少注意到金融市場對總體經濟的影響性,因此未能察覺此危機的嚴重性。但也並非所有人都忽視,例如《經濟學人》曾 撰文 介紹 Hyman Minsky 在 1996 年過世前,發表過多篇關於金融不穩定性 (financial instability) 研究相關的文章,但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注意。 然而在 2008 金融危機過後,總體審慎管制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成為央行和學術界的重要議題,國際清算銀行 (BIS) Claudio Borio 定義傳統的個體審慎管制 (mi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是從個別金融機構,由下而上來控制風險,希望能保護個別消費者、投資者。 然而此方式忽略各個金融機構風險有連鎖效應,例如銀行擠兌 (bank runs) 和上述提到快速銷售資產 (fire sales) 的情況。因此在金融危機後,監管單位採取總體審慎管制,由上而下來控制風險,避免多家金融機構同時失控,使得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再次發生。 The central problem of depression-prevention has been solved,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and has in fact been solved for many decades. — Robert Lucas 雖然聯準會主席 Janet Yellen 在 2017 年 6 月間接受媒體 訪談 ,曾說過有生之年,很難再見到另一次金融危機。然而以研究經濟成長為名的諾貝爾獎得主 Robert Lucas,在 2003 年時曾說過我們已經找到避免經濟大蕭條的方法,但還是在五年後遇到金融海嘯。 Cover Photo:WSJ 2008/9/15 頭版

沒有用的經濟學(家)?

之前在臉書的文章下面,看到有些人留言,認為經濟學沒什麼用,或者經濟學家連金融海嘯都沒預測到,實在很失敗。 但這一點或許大家有些誤會。的確在金融海嘯發生前,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危機,但還是有像是 Raghuram Rajan 等學者在先前提出示警,所以並非所有人都未注意到此事情。 而就像傳染病跟癌症,有許多疾病醫學界還無法完全解決或預防,但我們不會認為醫學和醫生等專家無用,相反的,當嚴重事情發生時,我們更應該投入資源研究相關議題,來預防和解決下一次可能發生的危機。所以近年來經濟學界對於金融危機的議題,有很多檢討和探究,希望未來類似事件我們能有辦法及時應對。以前小編的老師有說過,當一門學問都沒大問題要解決時,那才是該學問的嚴重問題,所以站在經濟學徒的立場,金融海嘯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讓大家有個目標來做研究。 此外,經濟學家並非如您所想的,只作有關總體跟金融市場的研究,有更多學者從事不一樣的經濟研究。現在的經濟學研究發展十分廣泛,有的研究者從總體角度出發,專注在貨幣、就業、貿易及金融體系波動的議題,探討經濟體如何永續成長; 從公司角度出發,研究產業競爭、公司如何取得資金、如何提昇生產力和創新; 從個人角度出發,探究當人們扮演家戶、勞工或是企業主時,其消費、儲蓄、投資等行為,做選擇時的動機和誘因為何。另外經濟研究也能結合政治制度、法律、教育、醫療、環境等議題,量化其得失並探討對於經濟體和大眾有何影響。建議讀者可以閱讀像是 <蘋果橘子經濟學>系列 (Freakeconomics)、 <創造金錢買不到的機會> (Who Gets What and Why)、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The Why Axis)、 <窮人的經濟學> (Poor Economics)、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 (Why Nations Fail)  等好書,來了解經濟學家探討的議題十分多元有趣。 而有的經濟學家也將自己比喻成為工程師,期待我們能設計制度來處理社會上的難題,像是 2007 年的諾獎得主 Roger Myerson,在 80 年代解決加州的電力產業呈現獨佔且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 2012 年的諾獎得主 Alvin Roth,在 90 年代設計美國住院醫生派任系統

1107 Player: Roy Halladay

Sad news for one of my favorite pitchers and possible HOFers. Goodbye Doc. 203-105, 3.38 ERA in 16-year career.  2-time Cy Young Winners (2003, 2010).  8 All-Star appearance.  1 perfect game.  1 no-hitter in playoff.  Toronto Blue Jays is the only Canadian baseball team in MLB now. We often see people wear their jerseys and hats on the street. Of course, Roy Halladay is their best pitcher in recent years, so there are many fans here in Vancouver as well. We will remember your performance on the mound. Thank you. (Video: MLB.com )  

Chicago Griffin Econ?

Kenneth Griffin 用 1.25億美元買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冠名權,不知道是不是經濟系的首例?這位 Citadel 創辦人還不到 50 歲,2014 年也曾捐給母校哈佛大學 1.5 億美元,創下校史單筆最高金額。這種事情在商學院十分常見,查到幾個商學院冠名金額如下: Chicago Booth (300M, 2008) Michigan Ross (100M, 2006) ASU Carey (50M, 2003) UT-Austin McCombs (50M, 2000) Houston Bauer (40M, 2000) NC State Poole (40M, 2010) USC Marshall (35M, 1997) UBC Sauder (20M, 2003) Northwestern Kellogg (10M, 1979) Duke Fuqua (10M, 1970s) UPenn Wharton (0.1M, 1881) 目前芝加哥大學也是出產最多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學校,若以得獎實在任時統計,總共有 13 位得主,領先第二名的普林斯頓大學 (7),以及哈佛 (6)、麻省理工 (5)、柏克萊 (5) 等學校。在此學校拿到博士的得主共有 8 位,僅次於哈佛和麻省理工 (10)。 Milton Friedman 於 1976 年得到諾獎開啟芝大經濟系的輝煌歲月,90 年代時期,可以說是芝加哥學派的輝煌鼎盛時期,不少當時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學者得獎,像是 Merton Miller (1990)、Ronald Coase (1991)、Gary Becker (1992)、Robert Fogel (1993)、Robert Lucas (1995)、James Heckman (2000),都在這一段期間獲獎。近期則是由 Hansen, Fama (Booth Finance)以及今年的 Thaler (Booth Behavior Science and Econ) 獲得此獎。 補充一點,MIT 新的經濟系大樓名字是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夫婦為名。 Resource: WSJ ,  Poets and Quants , Wikipedia Photo: Chicago Econ Website

Nobel Economist: Richard Thaler

Richard Thaler 出生於 1945 年 9 月 12 日,是 2017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專長領域是在行為經濟/財務學,結合心理學解釋人們的決策行為,暢銷書《不當行為》(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正是描述 Thaler 的長年研究結果與經歷。 Thaler 著名的理論包含有限理性 (limited rationality),說明人們因為「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會對自己所持有的東西更加重視,但也代表人們在相同金錢的損失與獲利時,對前者的感受更深,產生厭惡損失 (loss-aversion) 的現象。 Thaler 等人也設計實驗來說明人們做決策時,除了考量自身利益之外,也會考量是否分配公平。舉例來說,今天 $ 10 分給A、B兩人,但後者只能拿到 $ 1,則 B 會拒絕此事,雖然他可以無償獲得金錢。 另外 Thaler 的研究也解釋為何人們會著眼短期利益,而放棄未來長期好處。 像是在學校增長讀書時間,雖然拿到好學歷,可以增加未來長期所得的機會,但是對學生而言會降低當下及短期報酬,而捨棄繼續進修的機會。另外也說明為何我們的健康、儲蓄等對我們長期有利的計畫經常失敗。 Thaler 大學就讀於凱斯西儲 (Case Western Reserve ),於羅徹斯特 (Rochester) 完成博士學業,畢業後長年在康乃爾 (1978-95) 與芝加哥大學 (1995-) 任教。Thaler 平日的興趣則是打高爾夫球和品嚐好酒,也曾參與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 的演出,解釋 2008 金融海嘯的發生原因。 Thaler 也曾在 UBC 短暫訪問一年,也是我以前 Duke 老師的指導教授之一。 參考資料:諾貝爾獎網站、Wikipedia、Chicago Booth

0915 Nobel Economist: Robert E. Lucas Jr.

Robert Lucas 出生於 1937 年 9 月 15 日,是著名的總體經濟學家,理論貢獻包括理性預期 (rational expectation) ,說明人們會搜集資訊後,對未來的價格和數量做出預測,並且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在總體經濟卓越的研究貢獻,使 Lucas 在 1995 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著名的的 Lucas 批評 (Lucas critique),則是對央行和政府等政策提出批判,根據菲利浦曲線的理論,如果想要降低失業率,央行可藉由貨幣政策提高通膨,因為通膨和失業率有著反向的關係。然而 Lucas 表示人們會對這類政策產生預期,而作出行為調整來因應政策變化,結果將使得原本希望的政策效果無效。因此政府不應該只注重整體 (aggregate) 的經濟指標 (ex: 通膨、失業率),而應當回到家戶、企業、個人等個體基礎 (microfoundations) 的資料,來分析其總體經濟政策效果。 Lucas 在芝加哥大學時,一開始對數學不感興趣,反倒是社會學科較吸引他,選擇主修歷史,大學畢業之後一開始在柏克萊繼續就讀歷史,途中對經濟史感到興趣,便想轉到經濟研究所,但柏克萊經濟系無法給 Lucas 獎學金,因此他又回到芝加哥大學完成經濟博士學業。畢業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於 1975 年回到母校芝加哥大學任教至今,培養出包含 Paul Romer 等經濟學家,影響當代總體經濟研究。 參考資料: Wikipedia , 諾貝爾官方網站

Fun Facts About Sauder PhD

在財博領域聽到有已經拿一個博士不稀奇,今天聽到我們財博,才剛畢業一位加拿大奧運金牌得主!他在 08 年北京奧運拿到划船金牌,賽後退役進入UBC財博。 另外我們今年商學院博士班總共有 12 位學生,每年聽說商學院總錄取 8~12 位學生: 4 位 finance、4 位 management science、2 位 accounting、1 位 MIS、1 位 OBHR。 finance 連兩年收四位,accounting 每兩年收一次,marketing 去年收到 5 位,今年就沒收了。 除了我之外,其他有 5 位中國、4 位伊朗、1 位埃及、1 位紐西蘭。或許是因為川普對伊朗等國的簽證政策,讓加拿大的學校多收不少那些地區的學生,聽說 Toronto 也有很多伊朗人。反倒是韓國、印度的商博學生在我們學校很少,蠻令人意外的。(台灣總共在 UBC 商博目前也只有 2 人)。另外隔壁經博大約 20 人當中,竟然只有 2 位中國人,也很令人意外。 這屆 12 位商博新生當中,只有 2 位是女生。經博那邊女生好像也只有 3 位,某種程度反映我們這領域學術界,男女比例失衡的現象。

Economist: Stanley Fischer

聯準會副主席 Stanley Fischer 於美國時間 9 月 6 日宣布將提早請辭,這位曾擔任過以色列央行行長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是著名的總體經濟學家,與 Rüdiger Dornbusch、Olivier Blanchard 等人都合寫過著名總經課本。 Fischer 出生於尚比亞,青少年時搬遷至辛巴威,大學和碩士就讀於倫敦政經學院,在麻省裡工經濟系拿到博士學位。畢業後分別在芝加哥、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在後者任教時期,培養出前聯準會主席 Ben Bernanke (1979) ,和歐洲央行 (ECB) 總裁 Mario Draghi (1977) ,兩人都是由 Fischer 擔任指導教授。 他的知名學生還包括前任IMF 首席經濟學家Oliver Blanchard (1977),知名總體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教科書作者 Frederic Mishkin (1976), Greg Mankiw (1984) 等人,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學生們影響當今總體經濟和央行貨幣政策。

2017 Taipei Universiade | 2017 台北世大運

在台灣可以感受到之前在美國看大學籃球的熱鬧情境,美國世大運男籃是由普渡大學代表,去年在 Big 10 聯盟例行賽稱王的球隊,實力非常堅強,陣中有2~3位球員,未來有機會挑戰 NBA。 另外就是台灣的女籃隊,第一次在台灣看女子國際籃球比賽,聽到小巨蛋爆滿觀眾熱情的叫喊聲著實很震撼,大概國內女籃比賽也只有 HBL 能有這種分貝數。 話說以前在 Duke 看女籃時,常身旁都坐著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北,看球資歷少說20、30年起跳,常揮舞著手中的毛巾,嘴巴念念有詞,罵著裁判、激勵自己支持的球隊成員。跟今天身旁叫聲多來自年輕的球迷,有著不同的看球氛圍!

0823 Nobel Economist: Robert M. Solow

出生於 1924 年 8 月 23 日,Robert Solow 是著名的總體經濟學家,其關於經濟成長的研究,Solow 成長模型更是教科書的必學教材,主張長期而言,技術進步是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教育改善人力素質,也可以帶動長期經濟成長。使 Solow 在 1987 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且在 2014 年得到總統自由勳章,感謝他在經濟學界的長年貢獻。 Solow 在大學一開始主修社會學和人類學,求學期間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曾至北非和義大利作戰,戰爭結束後回到哈佛大學,在 Wassily Leontief 的指導之下完成就業和薪資方面的論文。畢業後長年在麻省理工經濟系任教,培養出非常多經濟學家,其中 George Akerlof, Joseph Stiglitz, Peter Diamond 皆是諾貝爾奬得主。 參考資料: Wikipedia , 諾貝爾官方網站

Inflation in Taiwan | 台灣的通膨指數

在計算通膨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物價指數如何計算,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給予物價指數權重的 統計方式 ,和編制方法 詳細說明 ,以消費的七大類來說,最高的是居住、食物類,權重佔比都超過25%;而教育娛樂、交通/通訊類,佔比也同樣超過 15%。 然而有的人會覺得通膨怎麼好像沒有反應房價過高的現象?原來是因為物價指數的計算僅含房租 (18.22%),因此和房價並未有直接的關係,主計處的 解釋說明 如下: CPI係衡量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水準的變動情形,查價項目僅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等消費支出;而住宅屬固定資產,家庭購買住宅並非消費,因此CPI不查房屋價格,居住負擔則以房租成本或租金價格反映 (包括實際租金以及自用住宅租金設算)。 從七大類拆開分項來看,的確房租是佔比最高的項目,較高的中、小類權重項目還包括: 房租 (18.22%) 外食費 (9.90%) 教養費 (9.72%):學雜費、補習;教科書、書籍報章雜誌;電腦及其他耗材等。 交通服務及維修零件 (8.74%):行動電話、網路費;公車、捷運:停車費等。 娛樂費 (7.12%):國內外旅遊、有線電視、運動、看電影等。 詳細購買的品項可參考此 文件 和 常見問答 。當我們算出物價水準後,就可以比較每一期的改變量,因此就可以算出通貨膨脹。簡單的說,就像我們去大賣場,購物推車內裝的商品都一樣,如果這次我們花 1,000 元,下次買花了 1,010 元,則通膨經過計算後是 1%。當然通膨的實際計算,涵蓋商品和服務更多更複雜,但同理是比較每一段時間內,消費一樣的商品和服務,其價差的變化。 回顧台灣近40年來的通膨指數,絕大多數時間都落在-2~7% 之內,近十年間也只有在2007、08年曾經超過4%。另外政府也有公佈 2009 年至今,各所得間的通膨影響,採用的是可支配所得,分成三組:前 20%、中間 60%、後 20%。如果我們將前 20%和後 20% 的可支配所得作比較,大部分的時間兩者差距都在正負 1.5% 內,從2009年起算,有 10 個月份的後 20% 可支配所得,高於前 20%者超過 1%;相對來說,僅 3 個月份的前 20% 可支配所得,高於後 20%者超過 1%。

0731 Nobel Economist: Milton Friedman

出生於1912年7月31日,Milton Friedman是20世紀最為知名的經濟學家之一,研究興趣廣泛且深入,從總體貨幣到個人消費選擇,另外經濟史和計量方法皆有極大貢獻,因此在1976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除此之外,他的經濟思想影響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政策,於1988年獲頒總統自由勳章。著有《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一書,並且在1980年代已錄製同名節目,暢談他的經濟和政治理念,主張小政府和市場自由的概念,書中也提及有關教育、歧視、企業壟斷等議題。 Friedman著名的理論包含恆常所得假說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此理論說明人們的消費習慣,不會受到暫時性的收入改變而變化,被應用至許多總體經濟模型。對於菲利浦曲線 (Phillips curve) 提出挑戰,此理論是解釋通膨和失業率的反向關係,也就是高 (低) 通膨常伴隨著低 (高) 失業率,Friedman認為此現象此在短期成立,在長期上人們預期改變後,則此現象不成立。《美國貨幣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 - 1960) 則是他重要的學術代表作,分析了1929金融大恐慌時期的政策,主張貨幣供給對於經濟運行有很重大的影響。 Friedman大學時就讀Rutgers,一開始主修數學想成為精算師,後來喜歡上經濟學,在老師的鼓勵之下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碩士,緊接著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在 Simon Kuznets 的指導之下完成論文。畢業後曾在美國財政部工作,接下來便長年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指導的學生包含Harry Markowitz, Neil Wallace 等,影響後代經濟學的發展。Friedman於2006年辭世,享壽94歲。 參考資料: Chicago University , 諾貝爾官方網站 , Wikipedia

0731 Nobel Economist: Robert C. Merton

出生於 1944 年 7 月 31 日,Robert C. Merton 是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在資產定價、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機構等領域。最為人所知的理論是和 Fischer Black、Myron Scholes 一同發表的 Black-Scholes-Merton 模型,被廣泛應用至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定價。由於在財金領域有著重大的貢獻,使得 Merton 與 Scholes 在 1997 年一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Merton 獲獎時僅 53 歲,是史上第二年輕的經濟獎得主。Merton 的恩師 Paul Samuelson 曾形容他在財金領域研究的影響,就如同牛頓對於物理學界的貢獻,足見他在財金研究領域的份量。 早期求學過程 Merton 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 Robert K. Merton 是著名的社會學家,長期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儘管從小對學術界並不陌生,Merton 卻不想成為大學教授,更不打算走社會科學相關的研究。年輕時候的 Merton 對於如何打造車子較為有興趣,目標是成為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期間,曾花幾個暑期的時間在福特汽車實習。 從哥倫比亞工程數學系畢業後,Merton 先是前往加州理工大學攻讀應用數學的博士班,完成首年的課業後,Merton 開始思考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發現自己喜歡股票交易跟經濟學的主題,但卻沒上過相關課程。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首席顧問 Walter Heller 表示總體經濟研究已經幫助美國避免大蕭條和高通貨膨脹,受到這番談話的鼓舞,Merton 認為經濟研究可以影響上百萬人的生活,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緊接著 Merton 在書店買了經濟數學的書籍,覺得自己可以在該領域做一些貢獻,便毅然決然決定離開加州理工大學,轉而申請經濟博士班。 然而轉領域申請博士班的道路並非十分順利,Merton 申請九家學校被其中八家拒絕,包含他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但是時任麻省理工大學招生委員會的 Harold Freeman 卻十分賞識 Merton 的數理背景,並建議 Merton 剛入學就可以上博士第二年的經濟數學課程,而授課教授正是 1970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Samuelson,日後也成為 Merton 的論文指導教授。由於 Merton 有扎實的數學背景,Samuelso

U.S. Economy Statistics | 美國經濟數據

美國的經濟數據可以至 聖路易Fed 的官方網站查到,發現他們也有提供互動圖表及更新,可以直接放在網頁上,自行點閱想要的時間範圍,並且可以直接查看、下載每年數據,裡面的統計指數包羅萬象,此篇文章引用幾個新聞中常看到的指數作為參考: 經濟體:GDP成長。 勞動市場:失業率、勞動參與率、工資變化。 物價:通貨膨漲指數,包含所有商品,和去掉食品、能源類的核心通膨。 生產:製造業產出、非農 (每小時)。 利率:聯邦基準利率 (聯準會每次開會是否要調升的利率)、10年期公債利率 (經常當成無風險利率)。 消費:消費信心、新屋銷售。 指數:S&P 500, 西德州原油。 Bonus:新台幣兌換美元指數。 Real GDP Growth 失業率 勞動參與率 工資變化 通貨膨漲 生產力 (製造業產出) 生產力 (非農每小時產出) 聯邦基準利率 10年期公債殖利率 消費信心指數 新屋開工 S&P 500股票指數 西德州原油指數 美元兌換新台幣

The Meaning of CEO Speech | CEO講話的奧秘

CEO是公司的領頭羊,每當股東會時,他們對於公司的業績展望是股東們注意的重點,對此許多研究人員開始探討CEO如何描述其公司表現。從芝加哥商學院的 研究報導 指出,根據CEO的用字遣詞可以將他們分成五大類型:有責任感 (conscientiousness)、外向 (extroversion)、親切 (agreeableness)、神經質 (neuroticism)、坦承開放 (openness)。 像是親切型的CEO傾向使用副詞 (ex: about, absolutely),每句話用較少的文字,會使用模糊不清的量詞 (ex: a lot, a bit)。外向型的CEO則喜歡使用焦慮詞 (ex: worried, fearful),而這也反應在他們的公司特性,有較低的現金流量和資產報酬率。 然而當CEO開始使用委婉語,像是逆風 (headwinds)、觀望 (wait-and-see)等,則股東們或許該開始調節該股票,公司的股價和業績,在之後的表現並非理想。另外根據波士頓大學Tarek Hassan等人的研究,如果CEO提及關於政治風險,則該公司會減少投資和聘雇,並且會有較高的政治捐獻和遊說行為。 Reference: Chicago Business Review

0726 Nobel Economist: Edmund S. Phelps

Edmund Phelps出生於1933年7月26日,是著名的總體經濟學家,研究主題包含就業、通膨、薪資、人們的儲蓄消費行為等方面,並且評估經濟成長和政策的短期、長期影響,在2006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菲利浦曲線 (Phillips curve) 是解釋通膨和失業率的反向關係,也就是高 (低) 通膨常伴隨著低 (高) 失業率,然而Phelps在60年代對此理論提出挑戰,他表示通膨並非只和失業率有關聯,也必須考量到人們對於物價和工資的預期。Phelps也提出效率工資 (efficiency wage) 的概念,也就是此工資較一般來得高,因為公司希望吸引或留住人才、降低人員流動率,這可以解釋自然失業率 (nar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的發生原因,描述經濟體在充分就業之下,仍然會發生失業的情形。 Phelps另一大理論貢獻在於資本形成的過程,究竟要多少的儲蓄率,以在維持消費和經濟成長,Phelps提出的黃金律 (golden rule) 是「像他們對你們一樣對待別人」 (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也就是消費和儲蓄水準應該在每一世代,都維持在類似的水準,以支應所需的經濟成長率。Phelps的研究也強調投資在教育以提升人力資本,以及投資R&D,皆對於經濟成長和生產力有所助益。 Phelps大學是就讀Amherst,在那裡受到人文社會和哲學等學科的影響,最後選擇經濟學作更深入的研究,在耶魯經濟博士班期間,受到James Tobin, Thomas Schelling等人的影響,畢業後在RAND公司、耶魯、賓州大學等地工作,從70年代至今都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Phelps平日喜好音樂,高中時喜歡吹奏小號。 Reference: Phelps Home Page , Nobel website , Wikipedia , 百度百科

What does FOMC mean?

除了市井小民、CEO、新聞媒體的談話和文字會影響市場之外,官員的談話更是左右市場的關鍵因子,舉美國聯準會為例,底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FOMC),被笑稱應該是Federal Open Mouth Committee (聯邦張嘴委員會) 的縮寫。 根據美國知名財金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 報導 ,會有此玩笑出現是因為近年來Fed委員的談話次數逐年增加,從1996年平均每人4次左右,到2017年預計此數字將達到14次,顯見其官員在媒體上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 這也反應出Fed認為政策對大眾愈資訊透明,更能達到其貨幣政策的目的,從近來的政策像是量化寬鬆 (QE) 和前瞻指引 (Forward Guidance),都可以看到Ben Bernanke, Janet Yellen歷任主席,在媒體前講解政策實施依據,Bernanke 便說過貨幣政策是百分之98的談話,和百分之2的行動 (Monetary policy is 98% talk and 2% action)。 每當Fed官員關於是否升息的意見時,媒體不但會逐字逐句分析其用字遣詞,分析發表人的個人特質和 成長背景 ,試圖找出一點蛛絲馬跡來預測未來市場走向,因此每次官員談話,也影響該日金融市場的波動變化。 Photo: Federal Reserve Flicker

0719 Nobel Economist: Thomas J. Sargent

Thomas Sargent出生於1943年7月19日,是著名的總體經濟學家,他的研究被廣泛應用至評估總體經濟政策改變,對經濟體的影響,像是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決策,會如何影響通膨及失業率。在2011年Sargent和Christopher Sims一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兩人是哈佛博士班的同學,並一起在明尼蘇達大學長期擔任教授,教導出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Lars Peter Hansen,三人都在總體和計量方法有著卓越的研究貢獻。 Sargent和Lars Ljungqvist出版的總體經濟學教科書,是國內外博士班的重要參考課本。近來Sargent與John Stachurski合作,投入數量經濟和程式撰寫的工作,他們成立的 Quant Econ 網站,有提供Python和Julia在經濟模型的實際應用。 參考資料: Nobel website , Wikipedia

Robert Shiller's Speech in Taiwan

今天的大師論壇在台北國際會議廳舉行,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聽眾,包含阿公阿嬤到學生都熱情參與,Robert Shiller今天的演講內容相比昨天政大場,反而更加學術,像極了給財金/經濟所碩博士生的初階課程內容,和他在2013年獲頒諾貝爾獎給的課程演說十分類似。從最簡單的現值PV公式,推導未來營收和股利折現回來相對應的股價表現。 到著名的猜測選美優勝者議題,人們應該猜測誰是大眾最喜歡的女性臉孔,而非自己最喜歡的臉孔長什麼樣子。就像選股票一樣,要預測誰是大眾的最愛,而非只考量自己的偏好。中間也提到他不贊同Fama的理由、行為財金的演進、equilty premium puzzle (股市的報酬為何比美國國債等無風險資產高如此多) 甚至連variance bound test都出現在演講內容。Shiller笑稱很多聽眾看到PV這種公式就暈了,所以報紙中的專欄都不會提到任何數學式。 大師演講的第二段請到劉遵義院士,他長期在史丹佛經濟系擔任教授,並且擔任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著名的研究包含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和發展。在今天的演講中,他也回顧了台灣在二戰後,是如何克服高通膨、出口轉型等議題。 論壇的下半場是由周行一教授主持,由Shiller、劉院士、和外資分析師楊應超對談Narrative Economics,Shiller先談到這主題的起源和未來可能應用,然而劉院士隨後提出一些研究執行上的困難,像是很難分別語氣情緒 (sentiment)、很多noise和甚至假新聞 (Fake news)等問題。Shiller也說到fake news只是新名詞,但並非新現象,早在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就有很多報紙出現假新聞。 座談的過程中也提到像是Trump上台、科技產業的日新月異,像是AI應用、自動化會不會取代人工等議題,都是Narrative economics的可能現象。Shiller也提到股市的變化性很大,就連同校Yale的大老Irving Fisher,也曾在20年代底的金融大恐慌前9天發表“股市達到永恆的高原”(reached what looks like a permanently high plateau),結果之後不但賠掉自己的房子和財富,學術名聲也留下污點,十分可惜。 在演講中間休息時,有剛好抓到一個空檔,和Prof. Shiller簡短交談,請

Robert Shiller's Speech in NCCU

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這週應邀來到台灣演講,主題是關於股市和房市的資產價格,以及他近來在美國AEA年會主講關於Narrative Economics的主題。 Shiller除了學術研究做得好之外,他也撰寫許多經濟財金的大眾書籍,著有<非理性繁榮> (Irrational Exuberance), <動物本能> (Animal Spirits), <金融的美好社會> (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釣愚> (Phishing the Phools)等經典財金書籍。 首先Shiller相比美國的股票指數 (經通膨調整),和實質薪資做比較,在90年代末期有大幅上升的情況,2008年金融海嘯時,大盤指數和薪資都出現下降的現象。 Shiller也有準備台灣股市的資料,一樣是有經過通膨調整,所以指數看起來沒那麼高。指數在80年代末期迅速飆漲,但在短短一兩年之間便快速滑落,Shiller說這種漲跌幅度,在世界的資本市場歷史中,都算十分罕見。 接下來進到今天的另一個重要主題,Narrative Economics的議題探討,Shiller表示歷史上很多股市的飆升和大跌,都跟人們敘說的故事相關。且故事會代代相傳,就像是20年代末的大蕭條,在場觀眾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那個時代的故事。但有的故事內容未必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像是在金融恐慌時期過後,道瓊成分股的30檔股票,沒有一檔是下跌的,但人們只會記得那段恐慌的時代。 Shiller也收集關於台灣股市那幾年大幅上揚的故事,他用美式英文腔提到當時風行的「大家樂」,十分有趣。 然而經濟財金學界對於Narrative,十分不熱衷,認為我們的研究議題,不會受到這種故事影響。接著他用Laffer curve做舉例,經濟學家Art Laffer在70年代時,相傳與一位記者在吃飯時,畫了這個著名的曲線在餐巾紙上,提出這個理論。結果這條著名的曲線在80年代於英美政府採用,新聞也頻頻使用這個詞彙,結果Laffer curve這個專有名詞的名聲,遠超過Laffer本人。Shiller也開玩笑說,很多經濟重要發現,都是在發表10年之後才流行於世人口中。 此外,房市的漲幅也和人們的搜尋有關,像是‘flip

Endogeneity Problems in Corporate Finance

在應用個體和公司金融的研究,經常我們會遇到模型有內生性的問題,也就是當變數與error term有相關性時,則而一般內生性問題分成以下幾類: Omitted variables 評斷CEO的薪酬需考量其能力,但能力該如何量化,是一個難題。另外遺漏變數也可能出現在error term裡,像是公司規模大小是考量CEO薪酬的變數,然而公司愈大,隱含CEO的能力要愈好才能管理。由於管理能力是不可觀察,被隱含在error term內,並且與企業規模產生相關,因此企業規模有內生性的問題。 Simultaneity x可能影響y,也可能是y影響x,像是反併購(anti-takeover)和低公司價值的關聯,有可能是因為反併購的紛擾發生,讓市場出現疑慮,導致企業價值的損失,形成低市價;但也有可能是因為經理人,採取讓公司變得低價值的策略,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讓公司成為被併購的目標。 Measurement error 由於我們無法取得真實質,因此在實證上的測量會與實際值產生差距,所以造成測量誤差,此現象不僅出現在x,也會出現在y。例如股權 (equity) 的公司價值容易估計,然而債權不容易評估,使用帳面成本會無法完全評估正確而產生誤差。另外像是CEO的薪資條件也不易估算,使用股權轉換選擇權定價方式,也不能完全估計正確。 -------- 所以經濟學家想出一些方式,想要來解決此內生性問題,方式如下: Instrumental variable (IV) 由於大部分的經濟研究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可以透過實驗控制,工具變量的想法就是找一個硬幣,可以隨機正面或反面,不受人為選擇干擾,達到隨機的效果。如果以數學來說,IV要和x有相關性 (cov != 0),但要與error term無關,因此工具變量是外生,僅透過x,來和y產生關係。 好的IV常來自生理/身體 (biological/physical)、制度改變等,並且要和其探討的經濟因子問題無相關: CEO從外人改成家族繼承對公司表現(y)的影響,由於可能有遺漏變數同時影響換管理階層更換 (x) 和公司表現 (y)。取頭生的小孩性別為IV,由於生理上的差異並不影響公司表現 (經濟因子),且和家族繼承有高的關聯性 (x),因此適合作為IV。 在著名的越戰研究案例中,服役是否影響到未來收入,由於能

U.S. Job Reports | 美國就業數據

通常每個月的第一個週五,美國勞工統計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會發表就業相關的數據,而最常被新聞媒體引用的數據就是失業率,這項數據經常作為政策指標,像是聯準會在評估是否要升 (降) 息時,此項數據是必定會參考的指標。然而除了失業率之外,其他幾項數據也需要搭配一起看,才能比較看清楚就業實際情況: 工資變化 (wage):當勞動市場逐漸飽和時,也就是僧多粥少的情況發生,則雇主如果想聘雇到員工,則會調高工資吸引勞工。因此在低失業率的情況之下,如果工資未能上漲,決策者就需要更細部探究其原因。 勞動參與率 (participation rate):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會被納入失業率計算,像是學生或者料理家務者,在當下都沒有就業意願,因此不會被納入失業率計算。當我們只看到失業率降低時,很直覺地會認為大家都能找到工作,實際上可能是許多人失業過久而放棄就業,而放棄就業者並不會被納入失業率的計算。 全職 (full-time) /兼職 (part-time):失業率低的另一個可能假象,勞工雖然都找到工作,然而若是兼職型,一方面就業較沒有保障,另一方面工資調整性不大,且流動率高、被替代性高。 新增就業數:如果整體企業都在增聘員工,也就代表經濟環境處在良好狀態。而新增的產業背景也是另一個考量重點,像是農業較容易受到季節性影響,因此非農就業是另一重要數據。從各產業聘雇狀況也可以看出該產業的經濟現況。 此外,就業/非就業人口的背景也值得參考: 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 失業多久、找尋工作的時間長度 Reference: WSJ ( Interactive Charts , Job Reports in 10 Charts ) Photo and Data: FRED

CEO Visits White House | CEO拜訪白宮的好處

總統和政府官員接見工商業大老,聽取其產業和經濟諫言是常見的事情,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一位大老闆愈常拜訪官員辦公室,也可以視為他們的關係甚為良好。在Jeffrey Brown和Jiekun Huang近期發表在美國經濟研究學會NBER的文章,他們總結2009-2015年期間2000多次白宮拜訪紀錄,如果公司高層愈常拜訪白宮,則該公司的股價表現則是異常的好。 這可以歸因於他們較有可能拿到政府的合約,並且其投資較不會受到政治紛爭和不確定性的影響,監管法案在企業拜訪之後,也會獲得較為正面的答案。然而根據美國財金新聞CNBC的 報導 ,新上任的Trump政府將不會延續Obama政府在任時,公布類似的拜訪紀錄。 Reference: Brown, J. R., & Huang, J. (2017). All the President’s Friends: Political Access and Firm Value (No. w23356).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arrative Economics

每年的1月份,美國經濟學會 (AEA) 和財金學會 (AFA) 等研究單位都會舉辦聯合研討會,今年的年會於主席演講 (Presidential Address),正是由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演講敘事經濟學 (Narrative Economics) 為主題,分析人們經常討論的經濟話題,會如何影響市場波動。 Shiller在 文章 中舉例,像是美國的道瓊指數在日前在2萬點附近徘徊,台灣股市則是1萬點上下震盪,但熟悉股票的人一定知道,指數只不過是根據基期決定,像台股就是以1966年的100點為基準,如果當初的基準設在120點,那現在的股票老早就突破1萬點,來到12000點大關。如果經濟、產業基本面有良好發展,則指數理當輕鬆上漲,不會在特定點數遇到障礙。 但如果像是1萬點,人們有心理關卡,則投資人和市場會出現焦躁不安的現象。像這種人們不討論經濟、產業基本面是否改變影響金融指數,而是純粹關心在指數的數字是否影響漲跌的情形,就是一種敘事經濟學的現象。 Shiller指出我們若想了解經濟大蕭條,就必須重視此方面的研究,像是了解為何人們突然減少消費,這種現象常開始於人們開始聽到不好的風聲開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壞消息總是透過人們的言語之間、新聞媒體的文字、影像而傳播快速。 而Shiller舉1920年代初期的美國為例,西方正經歷完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剛爆發完革命,美國人從報紙中看到戰爭、革命的無情,輿論討厭那些從戰爭中牟取利潤的掮客、企業,於是開始抵制他們的產品,商品價格開始滑落,民眾更沒意願在物價下滑時購買東西,進而延遲消費,於是價格繼續下降,導致經濟衰退。 另外一則看法,從當時像是《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等書中描述2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繁榮的時代,而女生在此時有很高的自主權,和過去不同,她們穿短裙、可以不用男士的陪伴上酒吧。然而20年代末期股市突然的崩盤,美國人開始回歸教會,懺悔過去幾年對金錢的貪婪,而造成當時的金融恐慌。女生的裙擺再度變長,不再追求時尚流行,連帶著大眾的其他消費也跟著減少,使得經濟開始負成長。或許想探討經濟大蕭條的緣由,我們可以從當時人們的故事來找出蛛絲馬跡。 Reference: Shiller, R. J. (2017). Narrative economics. The

衝突的經濟代價: Basque省

巴斯克位於西班牙北部,與法國南部接壤,有著屬於自己獨立的語言—巴斯克語,在二戰前後,西班牙發生內戰,當時的統治者佛朗哥 (Francisco Franco),曾多次想要鎮壓該地區,但當地出現一個名為「巴斯克祖國與自由黨」(ETA) 的組織,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在1960-90年代多次使用武裝抗爭,甚至採取暗殺、炸彈襲擊等手段,因此被歐美等政府列為恐怖組織。 半世紀至今,ETA勢力雖已不如以往,多次也和西班牙當局達成和平協議,但後來又終止協議。然而這些政治不穩定性和軍事衝突,都使得巴斯克地區的經濟表現不如其他西班牙地區,在政治紛擾之前,巴斯克地區和加泰隆尼亞 (巴賽隆納所在地)、馬德里的經濟表現相去不遠,但長年的衝突究竟讓當地經濟付出多少代價呢? 於是巴斯克當地出身的經濟學家Alberto Abadie和Javier Gardeazabal,在2003年發表他們的研究,便是使用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SCM) 的方法來評估軍事和政治衝突,對於巴斯克的經濟有多大的損失和衝擊。他們得出的結果指出巴斯克損失10%的GDP經濟成長,相比於如果未發生衝突的情況。然而這個方法是如何運作的呢? 作者使用其他西班牙省份來模擬巴斯克,他們複製出和巴斯克有著類似的人口、產業、教育以及投資規模,得出巴斯克相比於合成版的虛擬巴斯克,在1975~2000年這段時期左右,損失約10%的GDP經濟成長,顯見當地的政治不安定性和衝突,對於經濟成長的影響十分巨大。 Reference: Abadie, A., & Gardeazabal, J. (2003). The economic costs of conflict: A case study of the Basque Countr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93 (1), 113-132. Photo: Wiki

0701 Nobel Economist: Robert Fogel

Robet Fogel出生於1926年7月1日,是著名的經濟史專家,他是將數量方法導入歷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讓計量經濟史 (Cliometrics) 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Fogel在1993年與Douglass North一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們將經濟史與數理模型結合,並且解釋經濟體和制度的演變。 Fogel著名的研究包含美國鐵路發展史和黑人奴隸的研究,前者的研究他從四大農產品 (小麥、玉米、豬肉、牛肉) 的資料後發現,主張即使沒有鐵路的情況之下,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像是國內水運,也會使得美國的經濟能成長,顛覆前人對於鐵路扮演在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經濟成長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在黑人奴隸的研究部分,Fogel主張此制度從經濟角度來看,是有利潤且並非是無效率的事情,此研究結果引起大眾譁然。雖然受到眾多人批評,Fogel依舊捍衛他從棉花產量的歷史資料,來佐證他的研究論點,奴隸制的農場生產力,並不輸北方的勞工。若不是南北戰爭發生,奴隸制度並不會停止。然而Fogel也強調奴隸被運用的方式,的確無法完全從統計資料呈現。 Fogel大學時就讀康乃爾,原先興趣是在物理、化學,但他對於二戰後的經濟變化感到有興趣,因此選擇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研究所,受到George Stigler和Carter Goodrich的影響,投入對美國經濟史的研究。Fogel之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在Simon Kuznets和劉大中院士等人的指導之下,將經濟史逐漸導入數理模型。畢業後長期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影響經濟史研究的發展。Fogel於2013年過世,享壽86歲。 Photo: 芝加哥大學 Reference: 紐約時報 , 諾貝爾官網

0701 Nobel Economist: Myron Scholes

Myron Scholes出生於1941年7月1日,是著名的加拿大財務經濟學家,最為人所知的理論便是Fischer Black, Robert Merton一同發表的Black-Scholes-Merton Model,被廣泛應用至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定價。在財金領域的貢獻,使得Scholes在1997年與Merton一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Scholes的求學路並非一路順遂,小時候的視力受損,因此無法長時間閱讀,直到26歲時才透過手術解決此問題。受到父母的影響,Scholes年輕時就對財金經濟很感興趣,大學時受到George Stigler, Milton Friedman的書籍影響,更加確定要往這條路邁進。 博士班時進入芝加哥大學,與Michael Jensen, Richard Roll等日後著名財務經濟學家成為同學,並且受到Eugene Fama, Merton Miller這兩位諾獎得主的指導之下,完成博士學位。畢業後分別在麻省理工、芝加哥、史丹佛等地任教,影響當代的財務經濟研究發展。 參考資料: Nobel Website

選舉與立法和金融危機的關聯

回望2008年從美國次貸風暴衍生出來的全球金融危機,許多人將問題的源頭,指向當初過熱的房地產市場,而在房市欣欣向榮的背後,隱藏著政策是推升那波房市漲勢的原因之一。根據Atif Mian, Amir Sufi和Francesco Trebbi的研究,他們發現在2002~2007年這段期間,國會通過許多有利房市的法案,促成次級抵押信貸的擴張,間接導致日後的金融海嘯。 同樣的研究者在另一篇研究中提到在金融海嘯過後,美國國會通過幾項重大法案,例如像是《經濟穩定緊急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來解救金融體系和房地產市場,由於來自金融業在選舉期間投入許多資源,提高國會投下對法案支持的傾向,拿納稅人的稅金解救金融產業。 Reference Mian, A., Sufi, A., & Trebbia, F. (201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S mortgage default cri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00 (5), 1967-1998. Mian, A., Sufi, A., & Trebbi, F. (201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 expansion (No. w1610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rony Capitalism | 裙帶資本主義

說到企業成功與否,取決在政治與金融圈的關係,研究者經常使用「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 這個名詞來描述此現象。芝加哥大學的Luigi Zingales有許多關於裙帶資本主義的研究,他曾在接受經濟學人的 訪談 之中,他表示人們對於傾向商業 (Pro-Business) 和傾向市場 (Pro-Market) 會有所誤解,兩者是不太一樣的概念。 前者雖然也喜歡自由市場,然而當企業進入該產業的市場之後,便會採用阻擋其他競爭者進入市場的手段,像是透過遊說 (lobby) 立法者推動政策,像是降稅以享有競爭優勢,這些管制可以保護進入者 (incumbents),破壞市場自由競爭進出的狀態,使得產業被少數人把持的情況。 而要如何各國的裙帶資本主義是否嚴重呢?經濟學人有編製 指數 來衡量此情況,此指數是衡量各國處在寡占事業 (ex: 博弈、石化、金融、營建、軍火...) 的億萬富翁的財富,相比於該國GDP的比例。在2016年最新的 排名 當中,台灣在22國當中排名第10,比起鄰近的中國、日本、南韓,以及西方的美國、德國等先進國都來得高,已開發國家相較開發中國家表現較好。 經濟學人公布的完整排名如下: 1~5:俄羅斯、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烏克蘭 6~10:墨西哥、印尼、土耳其、印度、台灣 11~15:中國、泰國、南非、英國、巴西 16~22:美國、阿根廷、法國、日本、南韓、波蘭、德國 香港在2014年列為第一,2016年時未納入排名 Reference: Economist

Natural Disaster Slowdown Economy? | 自然災害會傷害經濟表現嗎

各國多少都會受到天災的影響,像是台灣身處地震和颱風帶上,常受到天災的衝擊而影響經濟體,然而根據Cavallo等人在2013年的研究,他們採用Sythetic Control Method的方法指出,即使遇到重大天然災害,對於日後不論是短期或是長期的經濟成長,影響卻是十分有限,除非該國發生政治動盪和革命,例如像是1978年伊朗發生地震,在隔年剛好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其制度和政府組織,才會對於經濟成長有所傷害。 Reference: Cavallo, E., Galiani, S., Noy, I., & Pantano, J. (2013). Catastrophic 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95 (5), 1549-1561. Cover Photo: Wiki

Political Connection Effects in Financial Markets

政府官員與金融界的好交情,或許可以由該類股的股價表現略知一二,由於投資人看好有類似背景的政治人物上台後,對於該產業較為了解且可能給予較大幫助和推動有利的法案,因此股價表現會先反應。舉Timothy Geithner於2009年出任歐巴馬政府的財政部長為例,在此之前他曾出任聯準會紐約區主席,並且與多家金融公司有著良好的關係。 根據Daron Acemoglu等人的研究,Geithner於2008年底被媒體披露即將接任財政部長的消息,當時正值金融海嘯危機之際,許多與Geithner有交情的金融公司股票立即在隔天大漲6%,十天內累積上漲達到12%。然而在2009年初即將任命之時,卻傳出他過往有逃漏稅的疑慮,可能影響他的財長任命案,此新聞一出,那些金融公司股價也立即下挫。 Reference: Acemoglu, D., Johnson, S., Kermani, A., Kwak, J., & Mitton, T. (2016). The value of connections in turbulent time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121 (2), 368-391. Cover Photo: Wiki

PhD 1st-Year Coursework | 博士班第一年課表

從最近跟系上學長聊天過後和系上網站的課程分析推斷,第一年的博士班課表大概出來了,兩個學期各四門課,分別是: 第一學期: 個體+計量+財務理論+研究方法。 第二學期: 個體+計量+理論+實證公司金融 (corporate finance)。 基本上跟預期沒什麼落差,畢竟現在主流財金博班大概就是個體、計量必修兩學期,外加其他財金博士課。另外多了一門研究方法的課程,聽說是給商學院博士生講解如何做研究的技巧,從思考脈絡到基本方法介紹 (ex: 統計、賽局),對於我從來沒有實際自己寫作論文的人來說,應該是不錯的訓練。 不過一學期四門課,的確會是種挑戰,過去在Duke時期,最多大概就是修兩門博班+一門碩班課,但經過兩年Duke的財金及經濟碩博課夾雜訓練,對於未來UBC的課業應該會很有幫助。 第二年的課表就因人而異,畢竟大家財金的研究興趣稍微不同,但像是兩門必修的理論+實證資產定價,則是每個人必定都會上。另外像是契約理論、應用動態財務模型,似乎也是財博必選修。其他的經濟子領域課程、數學/統計課就看個人研究傾向。然後第二年如果通過財金博士資格考,結束從小到大的上課、考試模式,開啟專心做研究的博士+教授生涯。 同時第二年需要開始做RA、TA的工作,所以每學期只上三門課,同時也要上如何用英文教學的課程,畢竟我們博士時,就要開設課程教UBC大學部的財金基礎課程,當然這項訓練,對於畢業之後的教學也會有所幫助。 值得一提在Duke跟UBC的上課模式,一般都是一週碰面兩次,每次大概75-90分鐘左右,然後財博課的老師喜歡一次解決,上滿三小時跟台灣類似,但記得之前博班課耗腦+英文授課,時常到最後一小時就不知老師所云,也難怪一個半小時的上課量是個好方式,但希望這次去能改善這種情況。

0618 Nobel Economist: Franco Modigliani

Franco Modigliani於1918年6月18日出生在義大利的羅馬,其研究領域在總體經濟跟金融市場,於1985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揚他提出生命週期假說 (Life-cycle hypothesis)和資本結構無關理論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 MM理論)的貢獻。 Modigliani在1950年代和其學生Richard Brumberg提出生命週期假說,主張人們的儲蓄和消費行為會在一生維持穩定,不會在某段時期 (ex: 工作、退休階段),出現過於浪費或節儉的行為,這項假設被廣泛用來分析總體經濟模型。 緊接著Modigliani在1958年與Merton Miller共同提出資本結構無關理論,說明公司價值在訊息對稱、沒有稅和破產成本的完美市場之下,不會因為籌資方式改變 (ex: 發公司債或發行股票),而改變其價值。 為了逃避法西斯主義的迫害,Modigliani於二戰時期舉家搬遷至美國,之後分別在伊利諾香檳分校、卡內基梅隆和麻省理工大學等地任教,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歐洲央行主席Mario Draghi、前希臘總理Lucas Papademos皆是他的得意門生。 Modigliani平日喜歡打網球,Paul Samuelson是他的好球友,有些研究想法就在兩人打球時激發出來。Modigliani於2003年辭世,享壽85歲。 Photo: MIT Sloan Reference:  MIT News , Wiki , Nobel Website

LBJ轉隊所帶動的經濟效應

LeBron James除了在籃球場上帶給邁阿密熱火和克里夫蘭騎士隊冠軍之外,根據哈佛大學的Daniel Shoag和智庫(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研究員Stan Veuger的研究,他們發現James除了將天賦帶到那兩座城市之外,也有其正面經濟影響力,除了球場週遭的餐廳變多之外,附近的就業比率也有所增加,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Reference: Shoag, D., & Veuger, S. (2017). Taking My Talents to South Beach (and Back) Photo: Wiki

0617 Nobel Economist: George Akerlof

George Akerlof出生於1940年6月17日,著名的研究主題是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在2001年和Joseph Stiglitz, Michael Spence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Akerlof和Robert Shiller也撰寫包含《動物本能》 (Animal Spirits), 《釣愚》(Phishing for Phools)等暢銷經濟書籍。Akerlof的太太正是現任聯準會主席Janet Yellen, 兒子也是經濟學教授。 Akerlof在1970年發表有關資訊不對稱的研究,他以美國的二手車市為例,市場上同時有好車(peaches)和爛車(lemons),如果好車開價1000, 爛車500,但消費者無法辨別好壞之分,那一開始假設他取中間值開價750,則賣車方因為無利可圖,就不會把好車放在市場上,到時候不但二手車的價格會下跌,且市場上只剩下檸檬車。 但消費者也想要買到好車,賣方想要解決這項問題,可以多揭露資訊,或者聘請第三方(認證方)來顯示(signal)其品質,便可將市場價格回歸正常,將檸檬車和桃子車讓消費者自行選擇。signal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像是學生找工作時,如果要讓雇主知道自己很優秀,就可以用學歷或證照來證明。 Akerlof也因這項理論在2001年獲頒諾貝爾獎,但這篇論文在發表時,卻連被兩家頂級經濟期刊拒絕(AER, RES),理由是想法太過簡單。 Akerlof就讀耶魯大學時除了擔任校園報紙記者之外,他想成為經濟學家或歷史學家,決定選擇前者需要修讀許多數學,但一開始他對數學證明實在不在行,透過媽媽的友人教授指導之下,才逐漸領略證明概念和技巧。之後到麻省理工繼續攻讀博士,在Robert Solow的指導之下完成論文,畢業後長年在柏克萊大學任教,培養出Charles Engle等經濟學家。 Reference: Economist , Wiki , Nobel Website

0616 Nobel Economist: William F. Sharpe

William Sharpe出生於1934年6月16日,是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他是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創始人之一,Sharpe比率經常是業界衡量金融資產報酬和風險的關係,因此Sharpe在1990年和Merton Miller, Harry Markowitz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們在財務經濟的貢獻。 Sharpe年輕時原本立志唸醫科,但接觸經濟學之後便對此學科產生興趣,UCLA畢業後,先在當時著名的RAND智庫擔任經濟學家,且同時在UCLA繼續攻讀博士,受到Harry Markowitz, Armen Alchian等人的影響投入財務經濟的研究。博士畢業後在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任教,1970年轉往史丹佛任教至今超過半世紀,影響當代財務經濟研究發展。 參考資料: Nobel Prize Website , Wiki

Don't Use Too Many "and"

Paul Romer是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最近傳出他不滿世銀報告的”and”使用比率過高,不符合Romer對於寫作簡潔明瞭的規定,他會禁止發行使用比率超過2.6%的報告,然而此舉引發世銀內部不滿,近日辭去世銀研究部主管的位置。 Romer的要求其來有自,經Moretti, Pestre (2012)統計世銀報告”and”使用比率,約達到所有文字的6%,遠超過學術文章的平均值2.6%、經濟學人文章的平均值則是1.5%。 Romer是著名內生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的提出者,主張投資在教育提升人力資本、以及投注在研發(R&D)可帶動技術創新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推手。 Photo: World Bank 2016 Annual Report 參考文章: Economist , Bloomberg

0613 Nobel Economist: John F. Nash

John Nash出生於1928年6月13日,是著名的賽局理論—Nash均衡提出者,此理論是他在普林斯頓數學博士的論文主題,電影《美麗境界》正是改編自Nash早年的學術成就和對抗精神分裂的過程。Nash在1994年與 John Harsanyi, Reinhard Selten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感謝他們在賽局理論的貢獻。 Nash也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專長領域在幾何分析和偏微分方程,在2015年獲頒數學界最高榮譽之一阿貝爾獎。然而在領獎結束幾天之後,Nash夫婦在一場車禍意外中離世,享壽86歲。 Photo: Wiki 衍生閱讀: 賽局奪魂鋸 1.5:囚徒困境與協調賽局

Taiwan Stock Index History | 台灣股價指數歷年變化

近日以來台股創下21世紀以來第一次收盤站上萬點,回顧台股這50年以來的指數變化,在1985-90年時期達到巔峰。台股在1970年代的點數大約是100點初頭,指數在1973、1989的年度漲幅達到114%、102%,緊接著在隔年指數都滑落-62%、-57%,台股歷史上兩次年度跌幅超過50%,前一年的漲幅都超過100%,皆符合耶魯大學的William Goetzmann給予泡沫的定義,市場價值漲大於一倍,隨後又跌超過50%。 台灣股市指數年度漲跌變化 (%) 然而1987-88連續兩年股市的年度漲幅也超過100%,指數卻都未在隔年出現回跌的現象,反而連續三年(1987-89)漲幅都超過100%,台股從不到1,000點,漲到12,495點的歷史新高,時至今日仍無法突破的高點,然而指數直到1990年才出現下挫,因此泡沫出現的時機十分難以預測。 Data:  京奇 Further Reading: Ptt描述台股86-90年間的故事

Low Market Volatility Puzzle | 低金融市場風險之謎

In recent months, the market volatility sinks to its lowest level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Some might expect that President Trump and his administration would bring up market turmoil. However, the truth is opposite. Therefore, the puzzle between high policy uncertainty and low market volatility shows up at this moment. Pastor and Veronesi (2017) suggest that the precision of political signals can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The investors cannot interpret when the government realizes the policy that they promised before, such as tax cut and trade. Thus, the political uncertainty does not influence the market directly. But once the signals become clear and regain their power, the volatility would come back. Cowen also mentions this topic in his blog and revisits what he wrote three years ago. He argues that the economy stays in the stagnation and market participants do not overreact to the shocks. Reference: Vox , Marginal Revolution

Bubbles Burst Definitely? | 泡沫一定會破嗎

芝加哥大學的Eugene Fama和Richard Thaler在近日接受 訪問 暢談金融泡沫的事情,Thaler是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並著有《不當行為》 (Misbehaving)一書,他以之前的Herzfeld加勒比海流域基金(Caribbean Basin Fund, CUBA)為例,在歐巴馬政府宣佈美國和古巴外交正常化之後,其基金價值一天內從$90漲至$170,他說這種外在價格在短期內快速變化,但其實該基金沒有在古巴佈局資產,因此背後的本質並未改變的情況,便是一種泡沫的現象。 然而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ama認為類似這種事情只屬於單純案例,價格多大的漲跌變化幅度算是泡沫?其反應時間長短為何?因此他認為我們應當系統化的定義“泡沫”這件事情,才有討論此議題的空間。 學術界對於“泡沫”至今仍無統一的定義方式,但有的研究者對此議題設立標準,像是耶魯大學的William Goetzmann給出一種“泡沫”的定義,市場價值漲大於一倍,隨後又跌超過50%,例如股價指數從5,000點漲到13,000點,隨後又跌回6,000點,這類情況便可以歸類為“泡沫”。 另外有的經濟學家則編制各種指標,衡量金融市場是否價值過高,處在高風險的狀態。例如另一外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使用股價本益比(價格/盈利),經由通貨膨漲率調整後,製作成CAPE指數來估算市場是否高估,這個指數在1929年金融大蕭條和2000年科技泡沫都達到當時的高點,然而此指數只能在不同時間做相對比較,並無準確數值可以預測是否會有金融泡沫的發生。 泡沫一定會破嗎? Goetzmann整理1900-2014年涵蓋21國的資本市場研究發現,在72件市場指數在一年內至少漲100%的案例之中(圖左),有6件(8.3%)會在隔年再次翻一倍,只有3個(4.2%)市場指數回跌50% (奧地利 1923-24, 阿根廷 1976-77, 波蘭 1993-94)。如果將時間軸拉長至接下來的5年,有超過1/4的市場指數會再次翻倍,僅有15.3%的市場回落超過一半。 如果將資料擴大至市場在三年內翻倍(圖右),總共有460個案例,僅有4.6%的市場在隔年腰斬至少50%,將時間拉長,也只有10.4%的情況在五年內指數減半,反而有21.73%的市場指數,會在接下來5年內再

0516 Nobel Economist: Merton H. Miller

Merton Miller出生於1923年5月16日,是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 最為著名的研究是資本結構無關理論(MM理論),在1990年與Harry Markowitz, William Sharpe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感謝他們在財務經濟的長年貢獻。Miller於2000年辭世,享壽77歲。 Miller在1958年與Franco Modigliani共同提出資本結構無關理論(Modigliani–Miller theorem, 因此簡稱MM理論),說明公司價值在訊息對稱、沒有稅和破產成本的完美市場之下,不會因為籌資方式改變(ex: 發公司債或發行股票),而改變其價值。 他曾以披薩比喻公司價值,說明一整塊披薩切成四片和八片,並不因為切的方式而影響整體披薩大小。另外一個比喻則是將錢從左邊口袋(ex: 發公司債),移到右邊口袋(ex: 發行股票),這個人還是有一樣多的錢,隱含公司價值不受籌資方式改變而影響,此結果影響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研究超過半世紀。 Miller小時候立志要和父親一樣成為律師,但進入哈佛大學之後,修讀經濟學並結識其他好友(Robert Solow)之後,便立定志向研讀經濟。二戰期間在美國政府機構擔任經濟學家,戰後決定前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經濟博士。博士畢業後分別在倫敦政經、卡內基梅隆、芝加哥大學等地任教,培養出Eugene Fama等財務經濟學家。 除了做研究之外,Miller平日也喜歡做一些農事、園藝,他也是美式足球的愛好者,長期持有芝加哥熊隊的季票。 Reference: Nobel Website , Wiki ,  Economist Photo: Chicago Booth

0515 Nobel Economist: Paul A. Samuelson

Paul Samuelson出生於1915年5月15日,其研究領域廣泛,從個體消費、福利經濟、投資理論,到總體、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理論皆有極大貢獻,著名研究主題包含經濟學的數學分析、顯示性偏好、投資乘數理論、效率市場等,有人盛讚他是經濟學的最後一個通才,讚揚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Samuelson在1970年榮獲第二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也是克拉克奬(John Bates Clark Medal)首位獲獎人。 Samuelson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受到Henry Simons, Frank Knight等芝加哥學派大師的影響投入經濟學研究,Samuelson曾笑稱1932年1月2日在芝加哥的經濟學課堂中,才是他身為經濟學家的誕生之日。 之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博士,在Joseph Schumpeter(熊彼得), Wassily Leontief(1973諾獎得主), Alvin Hansen(素有“美國的凱因斯”之稱)等人指導之下完成論文,之後演變成經濟學教科書(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奠定經濟學數理化的基礎。從1940年代開始Samuelson便在麻省理工任教,奠定該校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學重鎮,其學生包含Lawrence Klein, Robert Merton等諾獎得主。 Samuelson曾擔任過甘迺迪的經濟顧問,70年代與Milton Friedman在<Newsweek>筆戰經濟政策和學派思想,影響人們和政府對於經濟這門學問的看法。他也是著名經濟學原理課本的作者,<Economics>一書從1948年出版以來已有19版,翻譯成41國語言和賣出超過400萬冊,影響後代經濟學家。 Samuelson曾說過:如果我可以寫經濟學教科書,我不在乎誰寫國家的法律和制定先進的條約 (I don't care who writes a nation's laws, or crafts its advanced treaties, if I can write its economics textbooks.) 足見經濟學對於國家社會的深遠影響。 Reference: Economist , Nobel Website ,  Wiki , NYT ,  M

Yankees Retired Numbers | 洋基的退休背號

紐約洋基隊於今日幫Derek Jeter退休2號球衣,是洋基第22位球員/教練享有此待遇,也正式宣告洋基單位數號碼從1~9號皆是退休背號。 回顧洋基隊輝煌的歷史,1939年首先高掛'鐵馬'Lou Gehrig的4號球衣,緊接著是Babe Ruth, Joe DiMaggio, Micky Mentle等名將。在70、80年代分別退休4、5位球員背號,大部分的成員都參與過1947-62年的洋基王朝,紀念他們這段期間奪下十座世界大賽的榮耀。近五年的退休背號則是紀念1996-2000年代的球員和教練,包含Joe Torre和Core 4成員。 Data Reference: Yankee Numbers

School Reputation | 學校聲譽

在申請學校的時候,申請者的學校背景經常是入學委員會參考的標準之一,愈有名且多校友出國的學校,自然在申請時會有比較大的優勢。之前有聽過一位在美國就讀經濟博士的老師,他在演講中分享當年(90年代)詢問系上老師,對於台灣學生的印象,那位老師表示多數錄取者都是有台大、政大學位,也偶爾有清大的學生,這大概是那位教授對於台灣學生的背景印象。 至於國外學校如何看待學校的名聲,這裡提供一個由Wisconsin對於 各校的簡介 ,或許可以當成一種參考。 台大: considered Taiwan's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y. 政大: Considered to be a prestigious school. 清大、成大: One of Taiwan's top national schools. 交大: Considered one of the top public engineering schools in Taiwan. 同場加映幾間國外學校評價:  Oxford, Cambridge: An excellent institution with strict admission standards. UBC, Toronto: considered to be an excellent school. 港大: Excellent institution with rigorous admission standards. 東大: the most prestigious institution in Japan. Reference: Wisconsin website

0508 Nobel Economist: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海耶克)於1899年5月8日出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是著名的總體和制度經濟學家,在貨幣政策、社會制度和經濟思想上有著深遠的影響,Hayek在1974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值得一提Gunnar Myrdal和Hayek的經濟思想截然不同,仍然在同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委員會的肯定。 Hayek承襲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觀點,主張政府應減少管制,建立法治保護私人財產和自由。Hayek主張經濟波動是由於貨幣供給所造成,央行壓低利率造成資源無法有效分配,是形成商業週期(business cycle)的主因。他在194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對當時的凱因斯主義提出批判,影響後世西方經濟政策走向,包含1980年代美國的雷根(Ronald Reagan)和英國的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政府。 Hayek年輕時曾參與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決定要研究政治制度來避免戰爭的再次發生,因而投入學術界,在維也納大學分別獲頒法律和政治博士。曾任教於倫敦政經和芝加哥大學,在倫敦政經時期教導出包含 Arthur Lewis, Ronald Coase, John Kenneth Galbraith等經濟學家,前陣子剛過世的洛克斐勒家族掌門人: David Rockefeller也曾受過Hayek指導。 1950年剛到芝加哥任教時開設哲學課,吸引包含科學家費米(Enrico Fermi)等人前來聽課。Hayek在1984年由英國女王獲頒名譽勳位,1991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2年於德國辭世,享壽92歲。 Reference: Hayek center , wiki Photo:  Nobel website

Economist: William J. Baumol

William Baumol出生於1922年2月26日,是著名的總體和產業經濟學家,在經濟成長、企業創新、環境經濟學和藝術品市場的研究均有許多貢獻,經常是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Baumol於美國時間5月4日辭世,享壽95歲。 Baumol和Tobin在1950年代便提出交易性的貨幣需求和利率有所關連,也就是人們持有現金時,便放棄持有其他資產的報酬(ex: 債券),因此會有機會成本,和傳統的凱因斯主張兩者關聯性低而有所不同,此理論被應用至公司需要持有多少現金、貨幣政策等議題。 另外在著名的Baumol's cost disease理論,講述經濟體中若以生產力是否容易增高,而分成兩種產業: 進步(progressive, ex: 製造業)和停滯(stagnant, ex: 服務業)產業,製造業隨著科技進步創新,生產效率相對容易提高,使得其員工薪資可以提升,然而服務業為了要留住人才,即便生產效率無法快速提高,也需要為員工加薪,因此薪水增加的原因,並非來自該產業的技術進步,而來自其他進步產業的人才需求競爭。Baumol舉演奏貝多芬四重奏為例,200年前的演奏和今日無太大不同,但其音樂家薪資卻大幅增加。 然而薪資成本提高,如果未能提升生產力,僱主會採用漲價其商品做為因應。就像是音樂會票價不斷增高,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教育和醫療市場,學費和看診費增加的幅度皆大於通貨膨脹。這種情況造成人們的所得即使增加,科技產品由於技術進步因此價格維持平穩,但我們花費在像是教育和醫療的比重會愈來愈高,且更多人會投入生產力停滯的產業,因此科技創新反而造成人們消費更多比例在低生產力改善的服務產業。 Baumol大學時就讀紐約市立大學(CUNY)主修經濟和藝術,畢業後先在農業部門和美軍服役,之後申請倫敦政經(LSE)博士班時,對方表示未聽過CUNY而拒絕Baumol, 僅願意提供碩士班機會,然而Baumol在研討會時的出色表現讓教授們驚艷,隨即轉入博士班,在三週過後成為LSE教授一員,於1949年完成博士學業後,長年任教於普林斯頓和紐約大學至今60多年,培養出像是Burton Malkiel(<漫步華爾街>的作者)等經濟學家。除了研究之外,Baumol的平日興趣包含製作木雕、油畫、電腦繪圖等 作品 ,並曾開設這些課程於普林斯頓大學。 Reference: Vo

Wang's Debut as Yankees in the MLB | 王建民的生涯初登板紀念

2005年5月1日台灣時間凌晨,是王建民在洋基時期的初登板,當年的洋基儘管簽下不少往日的王牌投手,季初交易來Randy Johnson, 原本的洋基王牌之一Mike Mussina, 另外幾個痛痛人投手Kevin Brown, Carl Pavano, Jaret Write組成五人輪值,但由於傷兵過多,才從小聯盟叫上來王建民暫時頂替輪值先發,The rest is histroy... 回顧那一場的先發陣容,或許和我們後來所記得的那套洋基黃金陣容有些出入,Bernie Williams和Tino Martinez是96-00年代洋基王朝的老臣,儘管有些退化但依舊在打線中,而Robinson Cano還不在先發,因為他比王建民晚幾天被叫上大聯盟,當時的先發二壘手還是令洋基球迷恨得牙癢癢的Tony Womack (01 WS從Mo手上敲出追平安)。 對手藍鳥隊包含後來成為金手套和銀棒獎級的Vernon Wells, Alex Rios, 素有“王建民殺手”的Eric Hinske等打者。雙方的先發如下: Blue Jays 1 Frank Catalanotto LF 2 Orlando Hudson 2B 3 Vernon Wells CF 4 Corey Koskie 3B 5 Shea Hillenbrand DH 6 Eric Hinske 1B 7 Alex Rios RF 8 Gregg Zaun C 9 Russ Adams SS P Dave Bush Yankees 1 Derek Jeter SS 2 Bernie Williams CF 3 Gary Sheffield RF 4 Hideki Matsui LF 5 Alex Rodriguez 3B 6 Jason Giambi DH 7 Tino Martinez 1B 8 John Flaherty C 9 Tony Womack 2B P  Chien-Ming Wang  最後王建民繳出7局6安打2責失,沒有三振外加兩個保送,用球數僅81球,好壞球剛好二比一,很像是典型的王氏投球風格。雖然勝投在8局被Tom Gordon搞砸,9局下洋基靠著Tony Womack的再見安打獲得勝利,勝利投手則是M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