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6的文章

1026 Nobel Economist: Lars Peter Hansen

今天是2013年得主Lars Peter Hansen 64歲的生日,Hansen的主要研究領域在計量, 總體和財金,貢獻於發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計量方法,可用來衡量股票價格的資料和消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CAPM)是否吻合,結果顯示股票資料無法完全解釋模型,驗證另一位得主Robert Shiller的主張: 資產價格的波動性過大所致,這個研究結果也激發學者探究有關投資人的行為模式以及金融市場的波動性。 Hansen就讀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班時,受到兩位當時年輕的教授Christopher Sims, Thomas Sargent的指導,並且畢業後也和兩位教授有許多關於理性預期和計量方法的研究,Sims, Sargent也在2011年獲頒諾貝爾獎。而Hansen年輕的時候,其實患有語言障礙和口吃的問題,曾讓他想要避免在公眾面前演講,但經過不斷練習,讓他克服這個困難。 Hansen的妻子是蔣人瑞(Grace Tsiang),兩人都是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老師,其岳父為已故中央研究院院士蔣碩傑,Hansen和James Heckman也是目前台灣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唯二的名譽院士。 Reference and Photo: Lars Peter Hansen - Biographical". Nobel Prize Website Photo: Lars Peter Hansen - Photo Gallery".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4. Web. 10 Dec 2016 . 

1024 Nobel Economist: Robert A. Mundell

Robert Mundell於1932年10月24日出生在加拿大,由於他在國際經濟學有著卓越的貢獻,讓Mundell在1999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的研究在不同的匯率之下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分析(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different exchange rate regimes)和最適貨幣區分析(optimum currency areas),這些理論促使歐元在90年代成功發行。另外著名的Mundell-Fleming model和Impossible trinity是總體和國際金融的經典教材,其理論標示著自由的資本進出(Free capital mobility)、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獨立的貨幣政策(Monetary autonomy)是無法三者同時並存,在歷次金融危機如90年代的墨西哥披索(Peso)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皆得到應證。 大學時Mundell就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簡稱UBC),由於父親參與過二戰且當時正值韓戰爆發,使得Mundell一直對於國際事務和蘇聯議題十分關心,於是在UBC選擇主修經濟學和斯拉夫研究(Russian and Slavonic Studies)。1953年畢業後進入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攻讀碩士,當時學校有許多年輕的學者,其中包括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Douglass North, 在這些教授的教導之下,加深Mundell繼續攻讀經濟學的決心,之後他到MIT就讀博士班,寫論文期間有一年遠赴LSE接受James Meade(1977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指導,並且於1956年在MIT拿到“Industrial Economics”博士。畢業後在多所學校任教,其中包括芝加哥大學(1965-72), 哥倫比亞大學(1974迄今),指導的著名學生包括Rudi Dornbusch, Carmen Reinhart, 陳昭南院士。 除了在經濟學研究有所成就外,Mundell也是位畫家,關於風景和肖像的畫作多達200多幅。另外他在義大利擁有一座13世紀的古堡,Mundell表示除了可以拿來自住和辦研討會探討國際金融政策,同時也是投資有抗通膨的功能。

Quick History Review: Cubs vs. Indians

奪冠的艱辛史 小熊的歷史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歷史上曾在1907-08連兩年奪下隊史唯二的冠軍,但自從1908年後沒再拿過冠軍,之後打入世界大賽七次通通煞羽而歸,在山羊Murphy不得進場的1945年世界大賽是小熊最接近冠軍的一次,自此只有在1984, 1989, 2003, 2015四次闖入聯盟冠軍賽,其中2003年對決佛羅里達馬林魚時, 球迷干擾接球 間接導致小熊輸球的插曲最為經典,小熊總差臨門一腳未能打進世界大賽,直到今年才重返。   印地安人歷史上拿過兩次冠軍,分別在1920, 1948年,自從1948年奪冠後,分別在1954, 95, 97分別殺入世界大賽,但都分別敗北,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輸給當年還在紐約的巨人隊,那年第一戰傳奇名將Willie Mays的" The Catch "依舊是世界大賽的經典畫面,另外最可惜的一次當屬1997年對決佛羅里達馬林魚,兩隊打到第七戰,進到第九局還由印地安人2比1領先,但終結者Jose Mesa最後被當時22歲的Edgar Renteria擊出 再見安打 而與冠軍擦身而過。 歷史對戰 兩隊由於分屬不同聯盟,且不常打進世界大賽,因此沒有什麼對陣的機會,直到1997年開始的跨聯盟交手,才有機會對陣,根據Baseball reference的 資料 ,兩隊歷史對戰9勝9負,去年2015年的四場對陣也是2勝2負打成平手。 去年的第一場: Arrieta vs Bauer, 該場比賽印地安人6:0擊敗小熊,Bauer 7局無失分技壓Arrieta, Carlos Santana的 三分全壘打 是比賽的關鍵。而自從那場比賽後,Arrieta在那年的表現是16勝-1負,最後也順利奪下賽揚獎。而該場的勝投Bauer, 最近則是傷了右手小指,原因是因為修理遙控飛機的時候,被螺旋槳劃到,世界大賽能否康復出賽,是個隱憂。  去年的第四場: Lester vs Kluber, 兩隊王牌對決,也都各自投出好表現,Kluber 7 2/3局11K失一分,Lester 8 2/3局6K也僅失一分,最後是Kris Bryant的 再見全壘打 帶領小熊獲勝。  近況與強項 小熊擁有全聯盟例行賽防禦率最低2.96的先發投手輪值,頭號先發也是國聯冠軍賽MVP的Jon Lester今年季後賽

Versatile Harvard Economists: Mankiw, Baker, Rogoff

教授們除了研究和教學一把罩外,有的人其實也是深藏不露,除了經濟學之外,在其他活動也有著很好的表現,可以說是允文允武的代表,以下舉三位哈佛經濟相關的教授做為例子: N. Gregory Mankiw Gregory Mankiw 出生於1958年2月3日,是著名的凱因斯學派總體經濟學家,大學時就讀普林斯頓,和另外一位經濟學家David Romer是大學同學,之後進入MIT讀經濟博士,期間曾到哈佛法學院,但後來又回到MIT繼續完成經濟博士, 其指導教授是目前聯準會的副主席Stanley Fischer, 畢業後則是成為哈佛經濟系教授,在29歲時就獲得終生教授的殊榮,在哈佛任教至今已將近30年,培養出Sala-i-Martin, Reis等經濟學家。 Mankiw為人所知的研究包括使用菜單成本(menu cost)解釋價格有其僵固性,為新凱因斯學派墊下基礎。Mankiw也撰寫 知名大學部經濟學原理和總經教科書,翻譯成十餘種語言,成為全世界經濟學入門者的必備教材。除了教學之外,Mankiw 於2003-05年曾出任小布希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CEA),參與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工作。 Mankiw在哈佛所開的大學部經濟學101,在歷年選課排行榜中,也經常名列全哈佛第一名,成為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Mankiw也有撰寫 網誌 的習慣,也經常給予想要申請博士班的學生建議。 Mankiw除了經濟研究的表現之外,在其個人 網誌文章 中,透露大學時代曾擔任帆船教練,是他個人第一次嘗試教學的工作,文章中也鼓勵學生在暑假時,多嘗試到不同的部門實習,累積經驗。 Malcolm Baker 哈佛財金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在公司金融 (corporate finance)、行為財務。大學時代就讀布朗大學時,除了雙主修應用數學和經濟之外,也代表美國參加1990, 1991的世界盃划船錦標賽、1992年的巴賽隆納奧運時,代表美國參加八人單槳項目獲得第四名的成績。93年時赴劍橋大學讀經濟碩士並率領該校在賽艇對抗賽中打敗牛津大學。 Kenneth Rogoff 哈佛經濟系教授,曾擔任IMF首席經濟學家,著作包括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 (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

1021 Nobel Economist: Christopher A. Sims

今天是201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hristopher Sims 74歲的生日,其研究領域是總體和計量,主題包括貨幣、資產價格和景氣循環的關係,和同年獲獎的Thomas Sargent, 以及95年的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Lucas Jr.同為理性預期學派的知名學者,他創立的VAR(向量自迴歸)模型,可以分析經濟政策改變帶來的影響,像是美國Fed升息對於經濟體有何衝擊。 Sims的叔叔是經濟學家,在耶魯大學和世界銀行研究勞動經濟學,年輕的Sims深受叔叔的影響而開啟了對經濟學的認識,於13歲時就讀了von Neumann, Morgenstern的賽局理論,修課後也會跟叔叔討論貨幣和通膨議題。之後Sims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並且主修數學,畢業後先是進入了柏克萊的經濟博士班,那時教授個體理論的老師是2000年的得主Dan McFadden, 之後又回到哈佛大學跟隨Hendrik Houthakker完成其經濟博士。 研究初期,Sims主要在淡水學派的重鎮明尼蘇達大學教書,和Sargent, Prescott等人在計量方法和總體經濟研究皆有所建樹,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Lars Peter Hansen也是他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時的得意門生。之後在1999年到時任有Ben Bernanke, Michael Woodford, Alan Blinder等貨幣及總體大師的普林斯頓任教,並在2011年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肯定。 其他關於Sims有趣的故事,還包括Sims夫婦平時喜歡騎馬,在哈佛大學時除了主修數學外,也加入橄欖球和足球社團,並且參與反對當時核子試驗的政治團體。 Reference: 諾貝爾官網 Christopher A. Sims - Biographical Photo: Christopher A. Sims - Photo Gallery.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4. Web. 10 Dec 2016

Dem vs. Rep: U.S Economy Performance

11/8就要舉行本屆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不論國內外,一直都是選舉歷久彌新的議題,但究竟投票給哪個黨是不是真的有差異呢? 最近一篇研究刊載於經濟學頂尖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經濟學家Blinder, Watson探討從二戰後,由共和黨和民主黨執政期間的經濟成長表現,結果發現民主黨執政期間的經濟成長率(4.33%)優於共和黨(2.54%),其經濟成長率的差異為1.79%,尤其顯現在民主黨總統任期的第一、二年。 並且民主黨執政前一年的經濟成長率也較低,顯示並非民主黨是在經濟表現相對強勁時拿到執政權(如圖)。有的人會質疑是否此差異要歸因於擴張性的財政或貨幣政策,作者的研究指出此類政策效果皆非主因,而是民主黨任內有較小的石油價格衝擊、較高的生產力、國際經濟情勢也較佳,因此造成經濟成長的差異。 筆者也提醒大家,此文主要是探討關於兩黨執政期間的經濟成長率差異,衡量經濟體是否健康,經濟成長只是其中一個指標,其他像是就業、貧富差距等經濟面向也須納入綜合考量! Data Source: Blinder, A. S., & Watson, M. W. (2016). Presidents and the US Economy: An Econometric Explor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Candidates for Nobel Laureates in Economics | 諾貝爾經濟學獎潛在得主人選

從前幾篇的文章可以看得出來一些過去經濟獎得主的大致背景,包括大部分的得主是美國人,和幾間諾貝爾獎的 搖籃名校 有所關連,但即使如此,要準確預測誰會在特定年份得獎還是很困難的事情,比較實際的做法是列出多組潛在候選人,在未來10年內或甚至更久之後會得獎,以下提供幾個組織所提供的資料做出預測。 Thomson Reuters Reuters每年都會根據過去的引用做出預測, 今年 則是預測Blanchard (macro), Lazear (personal economics), Melitz (international trade),此外 網站 也整理了各獎項的潛在名單,很像是各領域的學術名人堂。 WSJ 預測 WSJ每年都會寫 文章 來預測幾組未來的潛在得主,去年的名單有以下幾組 Paul Romer and Robert Barro (economic growth): 這一組十分有趣,媒體 報導 紐約大學商學院在日前,不小心刊登一則關於Romer的獲獎記者會新聞稿發在網站上,Romer本人也在自己的blog發 文章 澄清,並表示類似事情過去也曾發生在他身上。  Sir Anthony Atkinson (income equality): 比較可惜的是2015年的得主Deaton也是這一領域的權威,Atkinson去年未能一起獲獎。  Sir David Hendry, Hashem Pesaran, Peter Phillips (econometrics): 計量領域上一次得獎是2003年的事情,總體計量則是2011年。  Martin Weitzman, William Nordhaus, Sir Partha Dasgupta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change): 這一領域還未有經濟學家得獎,且環境變遷也是重要的議題,增加其得獎可能性。  William Baumol (health spend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Michael Woodford, Ben Bernanke, Lars Svensson, John Taylor (monetary policy and central bank

Economist: Paul M. Romer

Paul Romer出生於1955年11月7日,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是著名內生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的提出者,主張投資在教育提升人力資本、以及投注在研發(R&D)可帶動技術創新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推手。 Romer大學時就讀芝加哥大學數學系,學士之後繼續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博士,並在Robert Lucas的指導下完成成長理論相關的博士論文,畢業後分別任教於柏克萊、芝加哥、羅徹斯特、紐約大學,培養出 Sérgio Rebelo等總體經濟學家。 除了經濟研究之外, 在2000年Romer也身體力行投入教育及科技事業Aplia, 以app提供學生互動式的課業教學。最近也對過去十幾年的總體經濟研究提出許多 針砭 。 不過今天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原定下週一要公佈今年的經濟獎得主,但紐約大學發了一篇未來新聞稿(時間壓的是10/10)要幫Paul Romer開得獎記者會,雖然商學院隨即就將新聞稿撤下,但經博八卦版EJMR上已經有人備份。 Source: Wiki ,  News , WB Economist ,  Romer個人網誌澄清 Photo:  Wiki Save Save

Nobel Laureates in Economics: Background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背景

之前一篇簡單回顧了諾貝爾經濟獎的歷史,這一篇主要會用圖表來看這些得主是出自哪些學校的博士訓練,和得獎時是在哪一所學校任教 (得主可能在多所學校有任教經歷,本統計僅包含得獎時所在學校)。 由上表的統計結果,諾貝爾獎得主有超過1/3 (28/75),其博士班是在MIT, Harvard和Chicago完成,英國的兩大名校Cambridge和LSE, 同樣也都培育多位得主,反而另一間經濟名校Stanford到目前為止,僅出現一位經濟學獎得主的博士班校友。 由上下這兩張圖可以看出幾個特點: 諾獎成立之初,70-80年代得主的博士班較為多元,除了傳統英美大校外,另外有來自中歐、北歐和蘇聯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得主。  Chicago的畢業生在1980-2000年間共有6位諾獎得主,為其鼎盛時期。  2001-15期間總共有30位經濟獎得主,其中有14位是來自MIT和Harvard。 任教學校 接下來的圖表是關於這些得主所任教的學校(僅含獲獎時),芝加哥大學以12位得主領先各家學校,其中90-95年間就出現多達5位得主! 其他得主也多半在美國一線學校(*)任教,也反映現代經濟學研究重鎮在美國的現象。 * 一般稱Tier 1的學校包括Harvard, MIT, Stanford, Chicago, Princeton, Berkeley, Yale 然而像是MIT, Harvard等名校,反而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在得獎時並非任教該學校,90年代之後各只有一位是當時的該校老師。近年來表現最好的應該是Princeton,出過Kahneman, Maskin, Krugman, Deaton等諾獎等級教授。

Nobel Economics Prize Review | 諾貝爾經濟學獎回顧

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立於1969年,其設立時間為紀念瑞典央行300週年而增設,全名為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瑞典央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和物理、化學等元老獎項英文名稱不同,但為求方便稱呼,以下文章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 根據 官網 提供的資訊,從1969年以來共有76位得獎者[24 (1人)、17 (2人)、6 (3人)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得獎者的統計背景: 目前僅一位女性得獎者(E. Ostrom, 2009), 有趣的是他是一位政治學學者,其他非傳統的經濟學家得主還包括D. Kahneman (心理學家, 快思慢想的作者), J. Nash (數學家, 2015 Abel prize, 電影美麗境界的主角)。  目前也僅一位出身於亞洲國家(A. Sen (India, 1998)),日本的青瀧信宏(Nobuhiro Kiyotaki)被認為是未來幾年的熱門人選,其研究在新凱因斯的總體經濟,和他的博士指導教授O. Blanchard, 及M. Woodford, M. Gertler以及前聯準會主席B. Bernanke等人在此一領域研究皆有很高的成就 。  平均得獎年齡67歲,最老的得主是90歲(L. Hurwicz),最年輕的得主52歲(K. Arrow), 經濟學人 有和其他諾獎獎項得主年齡的比較圖。  每個世代的得獎者皆有其特色,也反映近代經濟學界的歷史和演進: 70年代的得主可說是近代經濟學的奠基者,包括Samuelson (70), Arrow (72), Hicks (72), Leontief (73), Hayek (74), Friedman (76)  80年代依舊承襲70年代,不少得主的理論經常出現在經濟學課本: Tobin (81), Modigliani (85), Solow (87)  90年代可說是芝加哥學派的鼎盛時期,Markowitz (90), Coase (91), Becker (92), Fogel (93), Lucas Jr (95), Heckman (2000)  2000年之後的得主則是呈現各個子領域的開創者或發揚光大者,以下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