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U.S. Job Reports | 美國就業數據


通常每個月的第一個週五,美國勞工統計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會發表就業相關的數據,而最常被新聞媒體引用的數據就是失業率,這項數據經常作為政策指標,像是聯準會在評估是否要升 (降) 息時,此項數據是必定會參考的指標。然而除了失業率之外,其他幾項數據也需要搭配一起看,才能比較看清楚就業實際情況:
  • 工資變化 (wage):當勞動市場逐漸飽和時,也就是僧多粥少的情況發生,則雇主如果想聘雇到員工,則會調高工資吸引勞工。因此在低失業率的情況之下,如果工資未能上漲,決策者就需要更細部探究其原因。
  • 勞動參與率 (participation rate):由於不是每個人都會被納入失業率計算,像是學生或者料理家務者,在當下都沒有就業意願,因此不會被納入失業率計算。當我們只看到失業率降低時,很直覺地會認為大家都能找到工作,實際上可能是許多人失業過久而放棄就業,而放棄就業者並不會被納入失業率的計算。
  • 全職 (full-time) /兼職 (part-time):失業率低的另一個可能假象,勞工雖然都找到工作,然而若是兼職型,一方面就業較沒有保障,另一方面工資調整性不大,且流動率高、被替代性高。
  • 新增就業數:如果整體企業都在增聘員工,也就代表經濟環境處在良好狀態。而新增的產業背景也是另一個考量重點,像是農業較容易受到季節性影響,因此非農就業是另一重要數據。從各產業聘雇狀況也可以看出該產業的經濟現況。
此外,就業/非就業人口的背景也值得參考:
  • 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
  • 失業多久、找尋工作的時間長度
Photo and Data: F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