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1229 Nobel Economist: Ronald H. Coase

Ronald Coase 出生於1910年12月29日,是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表彰他提出公司為何存在和交易成本及財產權研究的貢獻,Coase著名的研究包括: 廠商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講述為何企業會存在於我們的經濟體,Coase首先提出由於人們的交易有成本(transaction cost),像是有形的人力、原料,乃至無形的時間、溝通成本都含括在內,廠商能整合資源以利降低交易成本。這個理論在當時還屬於很新穎的概念,直到30多年後,學術界才逐漸重視其概念,但Coase有此研究想法時還只是倫敦政經學院(LSE)的大學生。 另外一個研究: 社會成本的問題(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1960)),解釋財產權可以有效解決市場外部性(externality)的問題,並且提出著名的Coase theorem, 講述在交易成本極小時,經濟體可透過溝通協商來解決問題,政府過多的管制是無法降低交易成本,反而使得資源分配無效率。舉例來說: 如果房客因為養狗而產生狗吠聲影響其他租屋者,房東可以調升房客(養狗者)的租金,並且降低受影響房客的租金作為補償,此一過程無需政府干預,如果政府有訂定房租上(下)限制,則會造成此交易無法進行,降低社會運作的效率。

Eating Ice Cream Improves Test Scores? | 關聯性與因果關係

吃冰淇淋會讓人變聰明嗎? 根據經濟學人所提供的圖表,我們可以發現冰淇淋銷售量和PISA的閱讀測驗*分數有其正相關性,也就是冰淇淋人均消費量愈高的國家,其測驗成績愈高,但這個圖表是否就可以證明吃冰淇淋就能讓人變得聰明呢? 從經濟學家的觀點來看,這項推論會有幾個問題: 首先從圖表中,我們的確發現冰淇淋銷量和考試成績有正的相關性(correlation),但其實兩者間可能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causation),也就是我們不能直接說因為吃冰淇淋而讓學生成績變高,或者因為學生考試成績好,所以有比較多冰淇淋可以吃,讓人犯下倒因為果(reverse causality)的錯誤。 因此誰是因、誰是果需要更多證據來證明兩者之間確實有因果關係。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要怎樣衡量聰明,人們雖然很常使用這個抽象形容詞,但要如何確切說明一個人是否聰明,又要如何和他人比較,變成是個重要的問題。因此有的人會使用考試成績來作為衡量聰明的標準,但我們知道很多人可能不擅長讀教科書,可是他們在課業以外的表現得很好,像是下棋、橋牌等,這些都是考試成績無法單獨呈現的部分,所以聰明真的只等於考試嗎? 以上的敘述似乎暗示著吃冰淇淋比較多就會變聰明根本就不成立,但還是有可能他們兩者是有間接的因果關係,或許他們之間遺漏一些橋梁來連接他們,這就有待研究者或各位聰明的讀者用更多的資料去證明他們! *PISA 測驗是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簡稱,每三年針對全世界15歲的學生進行閱讀、科學、數學測驗。 資料來源:  Ice cream and IQ (Economist) 本文刊載自 白經濟臉書粉絲團

1226 Nobel Economist: Edward C. Prescott

在60年代,當時著名的經濟觀點是菲利浦曲線,失業率和通膨率具有反向關係,但70年代初石油危機所造成失業率和通膨率同時攀升,許多實證資料對此觀點提出質疑,對此現象Kydland和Presott提出消費者和廠商會預期經濟政策而採取行動,但如果政策制定者採取權衡性而非一致性策略,會讓其政策效果不彰,也就是貨幣、財政政策不能朝令夕改,例如在景氣不好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並且降低稅率,但等到景氣回升時改回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調升稅率,政府應有明確的長期目標像是維持低通膨或者低失業率,讓民眾和企業遵循。兩位同時也主張經濟體系的波動來自於供給面,技術革新會對整體經濟產出帶來長久性的改變。 提出這類問題的其中一位作者: Edward Prescott 出生於1940年12月26日,在2004年獲得諾貝爾獎,研究領域主要在總體經濟學,特別是在實質景氣循環(real business cycle), 財政及貨幣政策,Prescott和他在卡內基梅隆經濟的得意門生Finn Kydland在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time consistency)和造成景氣循環的背後動力研究,使兩位在2004年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Prescott 大學時就讀Swarthmore 學院,一開始曾考慮就讀物理系,但由於不喜歡成天待在實驗室,比較喜歡研讀數學理論,研究所畢業後選擇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身受當時剛成為教授的Robert Lucas (95年得主)的影響,選擇總體相關議題進行研究,兩人探討不確定情況下的投資以及失業和搜尋(Unemployment and Search) 等議題。畢業後先後在賓州、卡內基梅隆、明尼蘇達大學等地任教。著名的得意門生除了Kydland外,也包含Mehra,兩人研究著名的股權溢價之謎(equity premium puzzle),探討為何股票的收益率遠高於無風險資產國庫券的利率。此外也與他的學生Hodrick提出 Hodrick-Prescott filter計量方法,解決時間序列資料中的周期性因子。 Prescott 小時候曾參加過威廉波特少棒聯盟比賽,大學時是學校美式足球隊的隊長,在明尼蘇達教學期間,也抽空擔任青少年足球(soccer)隊的教練! 參考資料:  Nobel Prize Website Photo: Wiki

王平院士演講 - 經濟博士申請

王平老師目前人在聖路易-華盛頓大學 (WUSTL) 經濟系任教,每年底的經博申請季時,都會撥空為台灣學生解答申請經博的相關事情,演講完後申請者可以參加面試,很有機會可以拿到 WUSTL 的經博錄取。以下是一些去年底的演講摘要和面試心得: 英文 TOEFL: 口說和寫作分數相對重要,建議成績 25。 GRE: 數學部分要接近滿分,AWA 也建議要有 3.5,如果低於這個分數,可以把 writing sample 寫好,讓委員會知道你的英文寫作程度,幾頁即可,不須繳交像是碩士論文的文章長度。 修課 經濟相關的數學課 (ex: 高微、數統、線代) 最為重要,基本的經濟課程修過即可。如果在數學系的修課分數較低,可以在申請時提及是數學系開設的課程。 申請時點 申請時不要到最後一刻才繳交報名文件,系統可能會當機出錯,在截止日前一週繳交較為安全。 Resume Personal contact Education  Exchange experience related to academics (if any) Job experience (if any) Academic performance (GPA, major GPA, test scores)  Academic publications Honors and awards Leadership activities (academic only) 其他提醒: 台灣有些科系名字在美國較不常見,要解釋該科系對應的國外常見科系名稱。 交換經驗或海外暑期課程也可以放在履歷 (resume or CV) 有任何發表都可以表列,即使是中文發表,可以將題目翻譯成英文後,後面以 “in Chinese" 註記。 SOP  (4大部分) Background Qualification: 數學、統計程式、碩士等經驗,另外可以解釋GPA, 英文考試分數較低的原因。 Plan for graduate study: 想要讀什麼領域 (ex: Development, game theory, finance...),為什麼要申請該校,如果申請15家,最好要有6-7家是目標設定的學校,這幾間學校要特別強調自我研究興趣

1218 Nobel Economist: Alvin E. Roth

Alvin Roth 出生於1951年12月18日,於2012年與Lloyd Shapley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讚揚他們對於機制設計、配對理論實際應用的貢獻。Roth的研究充分應用在實際社會的運作上,90年代他設計美國住院醫生派任系統,在當時有鑑於愈來愈多醫學院的夫妻學生,常因兩人派駐地點不同而需要分開實習,因此醫院需要幫忙協調,甚至發生拒絕派任的情況,Roth設計模型每年幫助兩萬多位實習醫生和醫院成功配對。 接著2003年Roth幫助紐約的高中設計分配系統,新系統幫助許多貧窮區的學生能到品質較好的學校就讀,學生願意參與此系統的比率從66%上升至93%。Roth 也另外幫助病患找尋到適合的腎臟,這套系統造福許多需要等待器官進行移植的病患,拯救無數生命。 Roth求學路程並非一路順遂,高三時曾經因為厭倦學習缺乏動力而退學,但由於他住在紐約,因此有機會參加哥倫比亞大學的周末的工程相關課程,在教授的鼓勵下,啟發他朝這一領域(operation)研讀的動力,並且在23歲時就完成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在伊利諾、匹茲堡、哈佛大學等地任教,現在則是史丹佛大學的教授。 除了學術研究,Roth在哥倫比亞大學時就加入空手道社團,現在則是榮譽黑帶七段的選手。 參考資料:  Nobel Prize Website ,  Match Maker , Revised Admission for High Schools , Flesh Trade , 吳惠林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衍生閱讀: Market Design  (Alvin Roth Blog), 配對理論: 諾貝爾官網說明 ,  配對理論: 以戀愛市場為例 , 市場設計的說明 Photo:    "Alvin E. Roth - Photo Gallery".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4. Web. 18 Dec 2016. 

Nobel Economist: Thomas C. Schelling

Thomas Schelling 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表彰他在不合作賽局理論的貢獻,委員會講述他的理論指出透過不確定性的報復威嚇力,會較確定性的報復來得更有效率和增加可信度。Schelling 的見解對於解決衝突和避免戰爭有著重大的意義,這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軍事和商業貿易中的衝突與合作關係,並且他的理論實際應用到冷戰時期的核子武器裁撤議題,這位在經濟、政治及社會學研究均有貢獻的大師,於前日12/13過世,享壽95歲。 Schelling 於1944年畢業自柏克萊大學,隨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在通過博士班考試後加入了當時馬歇爾計畫的研究,之後便長年在華盛頓參與美蘇談判的研究,為人所知的著作是<衝突的策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分析討價還價和衝突管理等議題。Schelling 除了在外交和軍事政策研究有所貢獻外,其理論也應用在國際貿易、氣候變遷、種族隔離融合等問題探討。推薦一個 多邊形的故事 小遊戲讓大家了解Schelling 如何解釋群體社會和個體之間差異的現象。 Reference:  多邊形的故事 ,  Nobel Prize Website ,  NY Times ,  Washington Post Photo:  Maryland Public Policy School

Taiwan Economists | 台灣經濟學家

台灣歷代培養許多經濟學家,其中也有不少學者成功發表到國際頂尖經濟相關期刊,這邊有個 列表 可以供大家參考。根據他們的標準,能在榜上是目前在台灣任教(因此很多在國外優秀的台灣學者不含在此名單),且曾至少有兩篇發行在經濟相關一流期刊。列表中的學者大多來自中研院經濟所和台灣大學經濟系。 類似的排名也有在 IDEAS , 這是一家用各式指標來排名學校的研究人員的學術成果,但許多經濟學家未參與登記則不會列入排名。巫和懋(2002)曾撰寫過關於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其中包含70年代六位院士: 劉大中、蔣碩傑、邢慕寰、顧應昌、鄒至莊、費景漢,以及眾多經濟學者不遺餘力的推動台灣經濟研究的發展,也才有今天台灣經濟學術界的發展。 資料來源: Economists Taiwan ,  IDEAS Photo: IEAS

1212 Nobel Economist: Eric S. Maskin

Eric Maskin 出生於1950年12月12日,和Leonid Hurwicz, Roger Myerson 共同獲頒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們在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 的貢獻,此理論可用來解釋個人動機和資訊(不)對稱如何分配資源,可應用至政府招標及電信頻譜拍賣,訂定產業反壟斷、專利權年限、碳排放等政策。另外Maskin也將賽局理論套用至選舉法則等政治經濟議題。 Maskin大學和博士班都就讀哈佛大學,雖然博士班是攻讀應用數學,但他將研究重心放在個體經濟理論,Kenneth Arrow是他的博士班指導教授,同學則是包含和他同年獲獎Roger Myerson, 畢業後在MIT, Harvard 等地任教,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Jean Tirole, 以及Drew Fudenberg 等在機制設計及賽局相關領域的經濟學家。 Maskin 曾在2008年來台演講,他用淺顯易懂的例子來描述機制設計: 媽媽如何切蛋糕讓兩個小孩感到滿意。如果媽媽採用聖經裡面的方式: 讓一個人先切,但另一人可以先挑,如此一來先切蛋糕的小孩便會平分蛋糕,讓兩個人雙贏且避免不公平的情況發生。 Reference:  Nobel Prize Website , 蘋果日報 Photo: Eric Maskin - Wikipedia

Influence of Credit Controls and Monetary Policy

根據Aikman, Bush, Taylor 研究1950-80 年代英國金融政策對於市場的影響,他們發現資本控制(credit control) 在控管銀行借貸(bank lending)和維持金融穩定(financial stability) 的目標上,其效果較佳,只要改變一個標準差的資本控制,就可以在兩年後達到降低銀行借貸10% 的效果。 相對來說,貨幣(monetary) 政策則是在控制消費者物價(consumer price)有較大的效果,但其反應較慢,通常需要約20個月的時間才會反應政策效果,若貨幣政策調升利率1%,也會影響兩年後的生產(降低2%)和改善貿易平衡(0.75%)。 在金融海嘯過後,各國央行和監管機構及學者紛紛投入在Macroprudential policy的研究,希望能找出何種政策能降低金融市場不穩定風險,其效果在消費物價的改變及如何控制過多的資本,衡量其利弊得失。 Reference:  NBER Aikman, D., Bush, O., & Taylor, A. M. (2016). Monetary versus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causal impacts of interest rates and credit controls in the era of the UK radcliffe report (No. w2238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Fading American Dream? | 失落的美國夢

根據Raj Chetty, Nathaniel Hendren 等經濟學家對於美國世代收入的研究,在1985年出生的年輕一代,僅一半的人在30歲時的收入比他們父母執輩同年齡來得高,然而這個比例在二戰後嬰兒潮的那一代美國人則是高達90%,也就是當時到美國打拼的人,有很高的機會在他們年輕時的收入就可以超越他們的上一代,至少在經濟層面上實現當時的美國夢。 從圖中可以發現,這個比例不斷的下滑,想要扭轉這個趨勢並非易事,Raj Chetty表示即便美國的經濟年平均成長率上升至3.8%* 並且收入成長不能集中在少數人,據他們估計可以把現有的比例51% 上升至62%,但要如何實現提高經濟成長率及降低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對於不論是Donald Trump 或者任何一位美國總統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這個數字是即將新上任的總統Donald Trump 的目標 Reference:  WSJ ,  FiveThirtyEight Data:  Th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

JBC Economist: Raj Chetty

Raj Chetty是值得注意的一位年輕經濟學家,1979年出生於印度,9歲時隨著父母遷移至美國,大學和博士都就讀哈佛大學,24歲時就拿到經濟博士,畢業後先是進入柏克萊大學任教,27歲便成為終生教授(tenure),之後母校將他聘回,29歲就成為哈佛經濟系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終生教授之一,並且在2013年獲頒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 ),這個獎項有40歲以下的年輕諾貝爾獎之稱,以表彰他在公共(public)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稅制、社會保險及教育政策的貢獻,日前他轉往史丹佛大學任教,目前投入心力在平等機會研究計畫 ( Th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 ),研究 跨世代的收入差距 議題,得到政府和媒體的 關注 。 在轉換至史丹佛任教的過程中也引起哈佛大學的 緊張 和 檢討 ,由於哈佛和史丹佛大學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學界的頂尖學校,史丹佛近年來從哈佛大學聘得諾貝爾獎得主Alvin Roth, 以及 Susan Athey , Guido Imbens夫婦,史丹佛也另外從芝加哥和普林斯頓大學,聘請近五年來的John Bates Clark Medal得主 Matthew Gentzkow, Yuliy Sannikov,引起各方的 注意 。 Reference: Raj Chetty Website ,  John Bates Clark Medal Photo:  Stanford University

Central Bankers from MIT | 麻省理工的央行經濟學家

麻省理工 (MIT) 經濟系培養出許多知名的經濟學家,特別是在各國央行及國際經濟組織,之前全球歷經金融海嘯,這群MIT經濟學家在面對流動性問題時,聯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首先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前聯準會(Fed) 主席Ben Bernanke和歐洲央行(ECB)總裁 Mario Draghi, 兩人分別在1979 和1977年畢業於MIT經濟博士,同時兩位的指導教授是現任Fed 副主席、曾任以色列央行行長Stanley Fischer (1969), 他的知名學生還包括前任IMF首席經濟學家Oliver Blanchard (1977), 知名總體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教科書作者 Frederic Mishkin (1976), Greg Mankiw (1984) 等人。 從2001年以來的IMF首席經濟學家都出自MIT,包括現任 Maurice Obstfeld (1979), 歷任 Kenneth Rogoff (1980), Simon Johnson (1989),  Raghuram Rajan (Sloan PhD, 1991, 剛卸任印度央行行長)。其他知名總經相關學者官員也包括曾任美國財政部長Lawrence Summers (SB, 1975)、諾貝爾獎得主 Robert Shiller (1972), Paul Krugman (1977),  歐債危機中時任希臘總理Lucas Papademos (1978) 。 可以說MIT在1970-90 年代所培養的經濟學家,目前不論在國際經濟政策和學界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面對後金融海嘯時代的經濟問題,這群經濟學家可以謹記他們MIT老師Rudiger Dornbusch 的一席話: The crisis takes a much longer time coming than you think, and then it happens much faster than you would have thought (危機爆發的時間比想像來得久,但發生的速度比想像來得快)。 MIT PhD Alumni List: Stanley Fischer (1969) 現任Fed副主席、曾任以色列央行行長 Robert Shiller (1972) 諾貝爾獎得主 Fr

Econ Research Focus Mainly on U.S Problems? | 經濟研究集中在美國議題

根據Das, Do, Shaines, Srikant (2013) 的研究,1985-2005這20年間經濟期刊出版超過76,000篇研究,顯示約有一半的學術研究是關於美國的經濟研究,而如果把研究只限定在經濟五大期刊(AER, JPE, Econometrica, QJE, RES),關於美國的研究比率,更明顯的高出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合。 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由於世界上有更多經濟議題或許更值得學者去研究探討,例如像是貧困、未開發國家的發展問題,至於以台灣為例:教育、健康醫療乃至財政及貨幣政策,其本土和美國的研究結果會因國情不同有所出入,如果有更多各國本土研究的成果,則可以幫助決策者改善其政策來讓更多人受惠。 雖然國際學生在經濟相關的博士不斷增加,但受限於目前的學術風氣及統計資料、過去文獻的完整程度,短期之間這個研究的地區偏差問題還不會改變。 Reference: The useful science? (Economist)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Economist) Data: Vishnu Das, Quy-Toan Do, Karen Shaines, Sowmya Srikant “U.S. and them: The Geography of Academic Research” (2013)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Optimistic about Stock Performance? | 對股市過於樂觀嗎

股票分析師經常對於股票表現失準,並且經常高估股票的報酬,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像是2015年,有超過九成的股票都被評定為"buy" 和 "hold",但卻有超過三成的股票是在下跌,甚至在著名的安隆案發生時,直到安隆宣布破產前一刻,仍有分析師持加碼買進的看法。 在過去的40年中,其中有34年會下修其分析師在上半年的預測。但經濟學人表示這種不準確的高估預測,透過分析過去三十年的歷史資料並使用下修模型,便可以比較準確預測股價未來的真實表現。由於這些分析師必須和公司保持良好關係,也因此他們有誘因給予股票未來表現較高的評價,才會造成這種股票目標價高估,實際上並未漲到這些價格的現象。 Reference:  Discounting the Bull  (Economist)

Economist Panel | 經濟學家對議題的看法統計

可能有些人會開玩笑說: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個經濟論點,但事實上經濟學家並非總是有著不同的意見,芝加哥大學The Initiative on Global Markets (IGM) 集合許多知名經濟學家,訪問他們對於各式議題的看法,這群經濟學家不乏諾貝爾獎、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得主: 諾貝爾獎得主:Bengt Holmström, Oliver Hart, Angus Deaton 克拉克獎得主:Raj Chetty, Jonathan Levin, Amy Finkelstein, Daron Acemoglu, Emmanuel Saez 其他經濟學家像是 Richard Thaler (行為), William Nordhaus (環境), Darrell Duffie (財務), Maurice Obstfeld (總體,IMF首席經濟學家), James Stock (計量), Marianne Bertrand (勞動)等學者都是各領域的翹楚。 討論的議題廣泛,包括近來美國總統的政策、英國脫歐,到貨幣、移民、稅制、併購等議題無不包含。大家不妨來查看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是否跟這些經濟學家雷同。調查同時也會附上經濟學家的短評,和對該事件 (領域) 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查到這些經濟學家對於歷次事件的看法詳細紀錄。 Reference:  IGM Economic Experts Panel

1202 Nobel Economist: Gary S. Becker

Gary Becker出生於1930年12月2日,於1992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將經濟理論實際應用到人類行為的解釋,並且開拓研究在消費者行為、家庭、人力資本、犯罪及歧視等議題分析。Becker對於這些研究總有獨到的見解,例如他主張若要消除雇主歧視因為種族、性別等不同背景的員工,最好的方式是增加市場的競爭性,因為雇主會因為歧視產生較高的成本而出現損失。 Becker 1951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隨即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他師承自Milton Friedman, Theodore Schultz, George Stigler等芝加哥學派諾貝爾獎得主,畢業後至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68年回到母校芝加哥大學教育下一代經濟學家直到他2014年過世。 Becker生前和美國知名保守派法官Richard Posner 經營一個 部落格 ,討論各式各樣的問題,兩位的對話也被編輯成書籍: 說真相的勇氣 芝加哥經濟學人與大法官的反常識對話錄 (Uncommon Sense Economic Insights, from Marriage to Terrorism) Becker於2007年獲頒 總統自由勳章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是少數榮獲此殊榮的經濟學家,其他有獲得此肯定的經濟學家還包括Milton Friedman (1988), Friedrich Hayek (1991), Alan Greenspan (2005), Robert Solow (2014)。 參考資料: Nobel Prize Website , 吳惠林 (2013)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Photo: Gary Becker (Chicago Booth Website)

Rank and Choose PhD Programs | 博士班選校和排名

以前我們杜克招生委員的老師,在提醒學生申請可以採用的方式,老師是用足球陣型來形容,舉例來說,一個  4-4-2  的陣型,兩位前鋒就好比申請兩間夢幻學校,接下來中場的四間學校部分則代表目標的學校,後衛的四間學校則是安全的學校,守門員的一間學校則是代表保底的學校。而如果以實際排名來看,教授舉例如果目標放在像是 Duke 這種大概 20 名的學校,學校排名的大概舉例就是夢幻 (1-12)、目標 (13-20)、安全 (21-35)、保底 (36-50)。當然這些括號內的排名僅供參考,並且選校數目多寡也是可以自行調整以及變換陣型。 財金 PhD 申請舉例,目標放在排名 30 左右的學校,申請 20 家學校: 1~15: 申請 2 家 16~30: 7 家 31~50: 8 家 51 之後: 3 家 US-NEWS 的排名是申請美國學校的指標,申請碩博士會主要會先參考其各個專業項目排名,但如果像是就業考量該學校在美國的聲譽表現,可以參考其綜合排名,此外最近US-News另外也推出全球大學和各科的排名。其他的排名像是上海交通大學的 ARWU 排名,則普遍被認為是比較偏向學術考量的全球性排名,裡面也包含經濟單科排名。 經濟學另外幾個排名也包括 IDEAS 用了30於項指標排名各學校以及登記教授、經濟學家,但並不是每位教授都會參與登記,則這些教授不會納入排名,也因此會影響一些排名的準確性。 Tilburg 則是直接用客觀的學校論文發表數在經濟相關期刊來做排名,類似的排名也出現在財金( ASU ) 以及商學院( UT-Dallas ) 排名。 在選校時,其實不用太在意差幾名排名的問題,例如排名第4和5, 22和25...之類接近的位置,反倒是可以利用幾個tier來選校,在同一個tier的學校基本上在經濟學術圈聲望並不會差太多,此時反而可以更注意該學校的特色像是研究領域、地理位置或其他因素,吸引自己去申請,例如之前 AEA 曾利用NRC的排名歸納出前tier1-3的學校: Tier 1 (ranked 1-6): Chicago, Harvard, MIT, Princeton, Stanford and Yale  Tier 2 (ranked 7-15): Columbia, Michigan, Minnesota

CV and SOP for Application

CV 可以列下面幾個重點: Contact information: email, cell phone, website Education: 主修、輔系、GPA、幾門修過的重點課程 Research fields: 有興趣的研究領域。 Research experience: RA經驗,包含全職和兼任,並且簡單敘述做的研究內容和工作。 TA 或教學經驗。 Working experience: 工作、當兵、實習經驗,列出時間即可。 Awards and Honors: 獎學金、書卷獎。 Publication/Research Papers: 如果本身沒有論文發表,可以用大學及研究所做過的經濟、財務學期報告,列出名稱及摘要。 Computational skills: 統計軟體(語言)像是R, Stata, Matlab, Python 都可以放、使用過的經濟財金資料庫。 Reference: 推薦人的職稱、任教學校及聯絡方式email, 電話。 Selected Course Summary: 包含課程名稱、成績、使用課本、該門課所學的內容概述(簡化版的syllabus),這邊可以補足成績單上無法具體呈現的部分,並且讓對方快速理解修過哪些相關(進階)課程。 基本上條理清楚即可,內容排版可以參考以下學校的畢業生CV, 並且用LaTeX排版,我的CV大概三頁,其中兩頁幾乎都是課程摘要,剩餘內容大概一頁搞定。排版可參考Overleaf 線上LaTeX,有許多版本可以參考。 SOP 自己是參考之前長年在Duke招生委員會的老師給我們的建議,把它分為以下部分: ˙ 開頭: 開門見山說未來想做研究當學者,碩班的版本也會說未來要念博士做研究方向 ,並且說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簡單三、四行開頭切入重點。 為何對該領域有興趣: 把自己的成長背景或求學經歷和經濟財金做結合,說明為何對這門學問有興趣,以及對未來研究方向產生什麼影響。 在學修課表現: 舉自己研究所、大學課業上的表現,特別強調有修過碩、博士班進階課程,以及一些數學課,如果有用到統計軟體或者報告可以在這邊一起具體呈現。 過去研究背景及成果: 擔任教授RA的經歷、論文、學期報告...可以分成幾個

Math Preparation for Economics/Finance PhD | 博士班的數學準備

還沒申請研究所之前,一直以為如果要申請上經博、財博或其他商學院博士班,只要修好經濟、財務及商學相關的課程就可以,後來才發現原來申請上最重要的課程,不是這些經濟、財務,而是數學、統計相關課程。 杜克修課經驗 博士班至少需要哪些數學能力,其實可以從博班正式開始前的 math camp 說起,以 Duke, Columbia  的課表為例,課程不外乎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及機率論、高微、以及一些個體理論分析: Analysis  Statistics, Measures and Probabilities  Single Variable Calculus, Multivariate Calculus  Linear Algebra  Convexity, Optimisation, Correspondences  如果我們用 course backwardation 來反推博士班需要的數學能力,以我上過的幾門經濟和財金博士班的經驗為例: 個經:剛開始學消費和廠商理論時,會遇到許多抽象證明問題,因此高微的訓練十分重要。第二學期教賽局理論,所以如果之前有學過基礎的賽局課,可以幫助觀念的理解。 計量:第一學期主要是從統計推論開始,也因此之前如果有統計學、數理統計甚至是碩班的統計推論,會對一開始的計量工具比較熟悉,而計量課一開始類似迴歸分析的課程,下半學期會開始進入應用個體計量和時間序列等主題,因此之前如果有類似的大學及碩士課程,對於這些教材會更容易進入狀況。 總經:會用到數學工具像是線代和微分方程來幫忙運算,基本的隨機過程和隨機微積分也會在這時候出現,另外總體理論需要一些個體理論和計量分析的技巧。 資產定價:許多數學能力是和總經類似,會用到更多機率論和隨機過程(微積分)等工具。 公司金融:Empirical 會大量應用計量、統計等工具,討論如何解決內生性問題 (ex: IV, DID, RDD)。Theory 則會用到不少賽局的概念,近期研究則包含許多連續時間的內容。 而以上這些數學課,其實不僅是經博需要,其他商學院博士班像是財務、會計、行銷等博士也很需要,這些博士一年級學生經常需要和經博生一同上個體理論和計量,有的財務博士也會要求上至少一學期的總體,也因此如果在博士班前有以上的數學訓練,在博士班

1201 Nobel Economist: Finn E. Kydland

今天是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Finn Kydland 73歲的生日,這位挪威經濟學家的研究領域主要在總體經濟學,特別是在實質景氣循環(real business cycle), 財政及貨幣政策,Kydland和他就讀卡內基梅隆經濟博士的指導老師Edward Prescott在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time consistency)和造成景氣循環的背後動力研究,使兩位在2004年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在60年代,當時著名的經濟觀點是菲利浦曲線,失業率和通膨率具有反向關係,但70年代初石油危機所造成失業率和通膨率同時攀升,許多實證資料對此觀點提出質疑,對此現象Kydland和Presott提出消費者和廠商會預期經濟政策而採取行動,但如果政策制定者採取權衡性而非一致性策略,會讓其政策效果不彰,也就是貨幣、財政政策不能朝令夕改,例如在景氣不好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並且降低稅率,但等到景氣回升時改回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調升稅率,政府應有明確的長期目標像是維持低通膨或者低失業率,讓民眾和企業遵循。兩位同時也主張經濟體系的波動來自於供給面,技術革新會對整體經濟產出帶來長久性的改變。 Kydland長年待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任教,指導的學生包括曾任教於台大的林向愷教授,平日除了研究和教學,也是馬拉松、足球和藍調音樂的愛好者。 參考資料: 吳惠林 (2013)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諾貝爾獎官網 Photo: Wiki - Finn Kydland

Changes in Economic Research Fields | 經濟研究領域的變化趨勢

根據Ali Önder, Hakan Yilmazkuday的研究關於1980~2014年間北美經濟學論文主題(field)顯示,總體和個體(包含理論)研究從1980年以來一直維持在11~18%之間,勞動(labor)和產業(IO)則持續維持在10%以上。 財金(Finance)和發展(Development)經濟學研究則是從90年代開始,研究比重分別逐步增加,相對而言,公共經濟(Public)和經濟史(History)則在同期下滑,另外國際(International)經濟學則是在2000年代後期下降到9%以下。但作者表示在1990年左右,許多經濟研究類別突然的變化,是受到經濟論文歸類制度(JEL classification)的改變,並非學者突然改變其研究重心。 Data Source: Ali Önder, Hakan Yilmazkuday (2016) Reading:  What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conomists Is Working On (FiveThirtyEight)

Trends of Economic Research Methods | 經濟研究方法演變

經濟學家喜歡擅用各種統計及計量方法分析經濟議題,這一期經濟學人雜誌統計過去30年以來,幾種常見的計量方法在研究上的應用程度,研究來源取材自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 working paper的摘要部分。 以目前來說,差異中之差異法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自從1995年開始不斷提升,緊接下來的方法分別是中斷點迴歸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RD)和實驗設計 Laboratory, 而在總體經濟研究十分常見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DSGE)在近年來有緩步下滑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機器學習和大數據 Machine learning/big data 開始在經濟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 每種統計計量方法都有其優缺點和侷限性,像是2000, 2015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 Angus Deaton皆曾發表對於隨機實驗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研究設計的 批評 ,曾擔任IMF首席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最近也對DSGE發表 針砭 ,世界銀行World Bank 首席經濟學家Paul Romer也對近十年來的總體經濟研究有所 批評 ,因此沒有哪一種方法是萬能適用在各種經濟研究。 Photo and Reference: Trend Growth (Economist)

Dissolution of Firm: Taiwan 2016 | 公司解散

昨天復興航空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而宣布公司解散,根據政府統計,今年前十個月總共有一萬五千多件解散登記數。復興航空成立於民國40年,至今已經65年,遠高於其他解散企業的平均(中位)壽命: 9.6 (5.7)年,一半的解散公司壽命不超過6年、九成不超過25年。 資本額部分,根據 公開資訊觀測站 的資料顯示,復興航空的資本額是75.9億,也遠大於其他公司的平均(中位)資本額: 5.6 (1.0)百萬元,由統計圖顯示,有超過一半的解散公司其資本額小於新台幣100萬,93%低於1,000萬,皆屬於中小企業。 資料來源: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U.S. GDP Revision Problem

最近剛好在中研院跟老師做的研究主題,剛好有碰到關於美國經濟成長修正的相關議題,其實從第一版出來到日後(可能是好幾年後)最終確認,該季的修正幅度雖然大部分是落在正負2%之內,但也是曾經發生過超過5%以上的統計誤差。 以前都常開玩笑說台灣的經濟成長預測總是不斷修正再修正,中國的GDP成長就是一個已知保X%的結果,但其實就連美國的經濟資料在第一版出來後,市場上也是用不精確的資料做很認真的分析。 經濟學人在 專文 中提到光是12-14年間,美國當初的數據就高估700億美元,相當於一個斯里蘭卡的經濟體和1/7個台灣,但卻很少有人認真回頭分析這個錯誤,而且研究發現美國在OECD國家中的修正幅度還在中間程度,像是日本、芬蘭都比美國修正更大的幅度。 目前的解決方法除了可以把公佈日期往後延之外,但這個方法市場可能不同意,另外就是多公佈幾種統計方法,像是GDP其實可以從收入或者花費來預估,照理說兩者應該一樣,但就跟學生考會計時,資產負債還是會無法平衡,這時候就只好除二或者分析師自己決定要相信哪個數據。然而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也常因為經濟成長率是否優於預期,影響股市漲跌和Fed的利率政策,也因此如何統計出正確的GDP是個重要的議題。

Correctly Forecast Economic Growth Rate?

中國公布2016年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是6.7%,很巧合的是這個成長率,已經連續三季都剛好一樣是6.7%,但這種情況並不常發生,根據經濟學人的 資料 ,從1993年統計以來,這個統計結果是首次在中國發生,而連續兩季有相同的成長率,過去則是發生7次。 比較同期其他國家,曾經發生連續三季有相同經濟成長率的國家包括西班牙(2次)、澳洲(1次)。另外根據主計處公布的台灣經濟成長率 歷史資料 ,台灣過去50年從未連兩季經濟成長率出現一樣的數值(取到小數點後第一位)。 然而過去的中國經濟成長率的波動較其他國家來得大,也因此突然出現連三次經濟成長率維持一樣的情況,難免令人質疑其統計的正確性。 如果我們想要預測國家的經濟成長,直接用前一期的資料或者直接用4%猜測,比起隨機預測,根據經濟學人在2000-14年的統計顯示,預測準確性較高。 參考資料: The greatest moderation , A mean feat (Economist) , 主計處

Fiscal Policy and Business Cycles in Emerging Markets | 財政政策與景氣循環

The fiscal policy is pro-cyclical in emerging markets. When the economy is during good (bad) times, the government spend more (less) money and adopt expansionary (tight) fiscal policy, which is harmful to the economy. 新興國家的財政政策是pro-cyclical,也就是當景氣好的時候,政府花錢實施寬鬆財政政策,景氣不好,又勒緊褲帶壓低政府支出,進而讓經濟情況更加不利。 On the contrary, the fiscal policy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have negative relationship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However, some countries such as Greece and Portugal do not adopt countercyclical fiscal policy though they belong to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相反的,工業化國家的財政政策和政府支出則呈現反向關係,也代表政府的財政政策是比較有效的,但深陷歐債風暴的幾個國家,雖屬於工業化國家,近年來的財政政策和GDP卻呈現正向的景氣循環。 From the graph, the model economy locates in the third quadra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al GDP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is negative in both 1960-99 and 2000-14. Some countries such as Italy located in the second quadrant belonged to role model countries but do not adopt countercyclical fiscal policy recently. 若以圖片中座標軸來看,第三象限是財政政策的模範生,也就是在兩個

Comments on House of Debt

The main point of House of Deb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use of 2008 financial crisis and abnormally high household debt in 2000s. The elevated household indebtedness and declined housing price cause the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o decline. House of Debt 整本書的核心觀點:解釋2008年金融海嘯的成因,和美國家庭債務在2000年後異常的提高,這兩者間有很大關連,由於債務提高加上房價不再上漲而開始下跌,使得消費力的降低進而導致整體經濟的衰退。 Amir Sufi and Atif Mian are the rising stars in the financial economics field and they both graduated from MIT economics PhD. Sufi currently is the professor at Chicago Booth while Mian works at Princeton economics. I know their research since we need to read their studies in my previous finance PhD coursework and my research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was under review in their research institution last year. 兩位作者Amir Sufi和Atif Mian都是財金研究中生代的佼佼者,兩人都畢業於MIT經濟博士,現在分別在芝加哥Booth商學院和普林斯頓經濟系任教,前者也是這幾年John Bates Clark Medal的有力競爭人選,由於去年我也丟了兩人分別所領導的研究中心的助理職缺,再加上之前博班課時常提到他們的研究,所以對於他們的研究一直有在關心。 不過House of Debt 這本書的中文翻譯成"窮人為

JBC Economist: Susan Athey

Susan Athey出生於1970年11月29日,是傑出的Duke經濟系友, Athey從小就天資聰穎,16歲就跳級進入杜克,並且完成三修 (經濟, 數學, 電腦),並且草地曲棍球隊長,畢業後前往史丹佛大學就讀博士班,在   Paul Milgrom and Donald John Roberts的指導下完成論文, 24歲就拿到史丹佛經濟博士。 畢業後在哈佛、史丹佛大學任教,目前也是微軟的重要顧問,在當紅的機器學習(ML), big data結合經濟學的應用,他在拍賣、機制設計和消費者在不確定訊息的行為研究,使他在2007年獲頒John Bates Clark, 成為年輕一輩優秀的經濟學家之一。 雖然在我們看來應該都是天才,但他背後的努力,或許還更叫我們佩服,文章中提及,他在MIT當助理教授時,曾經三週幾乎足不出辦公室,只為了導40頁長的數學證明,另外即使幫女兒換尿布,也可以跟她的先生,同為知名經濟學家Guido Imbens討論統計方法。 Reference: Wiki ,  Stanford Economist Musters Big Data to Shape Web Future, Bloomberg Photo: Susan Athey Website

Reform U.S. Economy with Warren Buffett's Investment Strategy?

經濟學人之前曾撰文批評了巴菲特的價值觀,和他所做的事情相矛盾之處: 企業應該多繳稅,但波克夏繳稅/利潤的比例,比起蘋果、google, 大摩等公司還低。  雖然他時常批評華爾街,卻在08年時買進高盛、穆迪(信評公司)。  上個月和其他業界大老連署聲明重視公司治理,但自己的第一任太太在生前都是董事會成員,兒子準備要接棒。  投資標的中,很喜歡購入公司在該產業中是處於寡占龍頭的地位(吉列、可口可樂、電信和鐵路產業等),但這種低競爭型態的產業,對於消費者或者整體經濟發展不利。  但經濟學人也認為巴菲特很多事情還是有可取之處(捐出財產給基金會、不買違法亂紀的公司...) 只是要提醒大家,他也不是什麼聖者,還是要幫公司利益著想,他選公司的價值觀,更不是現在的美國產業所需。 Reference: Don’t Buff it up (Economist) Data: Dataroma (12/12/2016 update) Save Save

1110 Nobel Economist: Robert F. Engle III

今天是Robert Engle 64歲的生日,Engle的主要研究領域在計量經濟學,其研究在時間序列的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ARCH)模型是教科書的經典教材,讓Engle於2003年與Clive Granger一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ARCH模型主要在探討時間變異波動性(time-varying volatility)和非穩定性(non-stationarity),此模型可應用在評估金融市場的資產訂價和投資組合分析,Engle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任教時的得意門生周雨田曾表示: ARCH 模型的重點在於"渾沌中見秩序,預測不可測中的可測性" ,"價格行走過程中,看似隨機漫步,然而,大變動跟隨大變動,小變動跟隨小變動的趨勢卻成為一個律。ARCH 模型的成就,在於將這個規律化為模型",例如在未來的股票價格,雖然不能準確預測,但可估計落在某一範圍之內。 Engle大學時在Williams主修物理,之後到康乃爾繼續攻讀物理碩士,但由於不喜歡長期待在康乃爾大學物理系的地下實驗室,因此Engle轉往攻讀經濟博士,並且師從已故的中研院院士劉大中,畢業後分別在MIT, UCSD, 紐約大學等地任教。 除了經濟研究外,Engle平日也喜歡滑冰,還參加許多比賽,並在1995年第一屆全美滑冰比賽榮獲第四名,99年獲得第二名的佳績。 Reference:  Nobel Prize Website , 吳惠林 (2013)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周雨田 (2005) 渾沌中見秩序-記業師恩格爾其人其學 Photo: Robert Engle Website Save Save

U.S. Presidential Day: Vote Map

根據資料顯示希拉蕊和川普在這次2016年總統大選,兩人在各州的勝選情況,如果以國土面積來看,川普所獲得的支持更加明顯,除了各州主要大城市外,大部分都是川普獲得較高的支持度。 如果和上屆Romney相比較,可以發現川普主要增加的票源在五大湖中部一帶,也反映了他拿下Ohio, Michigan, Wisconsin, Pennsylvania等州,是他這次勝選的關鍵地區 紐約時報從 出口民調 所繪出自從04年以來各族群的投票變化: 族裔: 原本民主黨的鐵票群像是少數族裔的黑人、華人、拉丁全部支持率都下降,另外白人則是更支持共和黨。  收入: 年收入低於49,000美元也是民主黨選票流失的地方,反倒是原本較挺共和黨的高收入族群轉向民主黨。  性別及教育程度: 女性的票數並未對希拉蕊增加太多的支持。男性部分共和黨回到04年以來的水準,其中白人男性且無大學學歷,對共和黨支持率大幅增加,教育程度較高的白人男性則較為轉向民主黨。  經濟學人有另外的 分析 和 圖表 提供參考。 Reference: New York Times Photo: Wiki

U.S President Election 2016 Analysis

今年的美國大選是自從2000年小布希和高爾競爭以來最激烈的一次,選戰的結果可能會由幾個重要的搖擺州決定勝負,除了擁有眾多選舉人票的 佛羅里達 (29), 賓州 (20), 俄亥俄 (18), 北卡 (15)等大州外,根據 FiveThirtyEight 的圖表分析,如果雙方戰成(H)268:266(T), 這次的結果可能會由 新罕布夏 (4),分出勝負。 除了靜態圖片呈現外,媒體也使用動態分析的圖表來預測這次的選舉結果: Upshot 是New York TImes的專欄,裡面也有專文不斷更新及整理除了紐時對於兩黨勝選的預測,也包含其他機構的預測。 WSJ 提供各種選民特質來預測選舉結果,其中包括性別、年齡、族群可供讀者自由切換得票率情境。 Economist 則是使用如果哪一州翻盤,其他州連帶可能也有連鎖效應進而影響選舉人票。  FiveThirtyEight 是新興的統計分析網站,主要分析選舉、運動賽事和經濟議題,名字538也正是美國選舉人總數。  而這一次的媒體則是處於一面倒支持希拉蕊陣營,許多往常很少在總統大選表態的媒體像是WSJ, Atlantic等媒體都加入反川普的陣營。 另外之前的三次辯論,Economist使用Microsoft研發的 臉部偵測 來剖析兩人的態度,藉此也可以解讀兩位候選人的人格特質。 Photo: Electoral College (United States) - Wiki

Economic History in Cubs Championship Drought (1908-2016)

今天見證芝加哥小熊自從1908年以來的首座美國職棒大聯盟冠軍,在這段百年奪冠期間,世界的經濟和商業已有許多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的實質GDP成長30倍,人均實質GDP從6千美元成長至5萬美元 (以2009年為基準校正)。 工人的生產名目時薪(Production Workers Hourly Compensation (nominal dollars)) 從0.16成長至今日的30.55,將近是百年前的200 倍。 美國道瓊指數1908年大約是60點,昨日收盤則是將近18,000點,當時的30檔成分股,只有奇異(General Electric)時至今日還在道瓊指數。 1908年當時幾位在世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包括: Hayek (9歲)、Hicks (4歲)、Leontief (2歲),Friedman, Samuelson, Arrow等經濟學家都還沒出生。凱因斯當時還在劍橋大學跟隨 Arthur Pigou學習經濟和機率論。 Data and Graph: MeasuringWorth, 2016

2016 WS Game 7 Revisit: Running Plays | 關鍵跑壘回顧

好的比賽總是讓人回味無窮,來紀錄一下這場小熊跟印地安人的世界大賽第七場,方便以後自己回憶這場經典比賽,除了打擊和投球讓比賽面貌改變,但有幾個經典跑壘,更是改變這場比賽的勝負: 整場比賽筆者最欣賞的play, 是十局上半Albert Almora代跑,當時Bryant打出一個中外野的深遠飛球,一般選手可能會先離壘過遠,造成接殺時只能回一壘,但這位22歲的菜鳥靠著冷靜的判斷,成功推進至二壘得點圈,在一壘和二壘的結果對於之後是否得分,有著很大的影響* 也造成下一棒Rizzo打擊時,印地安人選擇故意四壞保送,而下一棒的Zobrist擊出關鍵二壘安打,然後Montero再補上一支安打獲得保險分。如果不是這個關鍵跑壘,接下來可能沒有這些結局。但這種關鍵跑壘表現是不會出現在highlight而容易被人遺忘的。 K. Bryant兩個關鍵跑壘, 第一個 是在四局在Russel打出一個見高不見遠的飛球,但他成功出其不意拚回本壘。 第二個 是五局從一壘提早起跑僅花9.8秒回本壘得分,最快時速達到19.8mph 印地安人五局時, 三壘上的C. Santana和二壘的Kipnis 趁著Lester暴投和Ross一時找不到球之際,成功一暴投得兩分。 *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盜壘至二壘莫過於04年紅襪洋基美聯冠軍賽第四場,Dave Roberts(現在道奇的總教練)從M. Rivera投球中演出的 ”The Steal“ , 後面的安打也讓紅襪追平洋基,之後帶動紅襪連贏四場擊敗洋基。 Johnny Damon 09年洋基費城人第四戰九局上 一球盜兩壘 ,最後靠著A-Rod安打得到超前分贏得比賽,並在第六場順利封王。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台灣球迷很熟悉的比賽,13年經典賽八強台灣對日本,九局上半兩出局日本隊鳥谷敬盜壘成功,之後也順利回來得分追平台灣 ( 影片23min )

1103 Nobel Economist: Amartya Sen

Amartya Sen出生於1933年11月3日,1998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目前唯一亞洲籍得主,Sen的研究領域主要在福利 (Welfare) 和發展 (Development) 經濟學,貢獻於社會選擇(social choice), 福利(welfare measurement)和貧窮(poverty)議題探討。 社會選擇的議題包含個人價值是否可以加總等於社會集體的價值,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衍生至像是選舉的多數決議題。福利議題則包含我們如何去衡量經濟體的健康狀態,怎樣可以達到公平和效率的分配,一般媒體或許會將經濟成長率、通膨率作為主要指標,但像是貧窮和所得分配指標如吉尼係數、勞倫斯曲線等,更值得我們觀察經濟體的成長是否處於良性狀態。另外Sen也有許多研究是關於印度、南亞及非洲等開發中國家的饑荒、天災、貧窮及女性教育等議題。 Sen出身在印度(現今則是孟加拉的城鎮),父親是為化學教授,在Calcutta大學就讀時,曾被診斷出癌症並且只有15%的機會活至少五年,但接受治療後的Sen不但痊癒完成大學學業,並前往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在博士班期間,甚至成為母校Calcutta大學經濟系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系主任。畢業後則是在LSE, 劍橋、牛津、哈佛等學校當教授,培育許多發展經濟學的學者。 Robert Solow曾用學術界的良心(conscience of our profession)來形容 Sen在經濟學界的影響。 Reference:  Nobel Prize Website , Wikipedia , New York Times Photo: Amartya Sen - Wiki Save Save

1026 Nobel Economist: Lars Peter Hansen

今天是2013年得主Lars Peter Hansen 64歲的生日,Hansen的主要研究領域在計量, 總體和財金,貢獻於發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計量方法,可用來衡量股票價格的資料和消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CAPM)是否吻合,結果顯示股票資料無法完全解釋模型,驗證另一位得主Robert Shiller的主張: 資產價格的波動性過大所致,這個研究結果也激發學者探究有關投資人的行為模式以及金融市場的波動性。 Hansen就讀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班時,受到兩位當時年輕的教授Christopher Sims, Thomas Sargent的指導,並且畢業後也和兩位教授有許多關於理性預期和計量方法的研究,Sims, Sargent也在2011年獲頒諾貝爾獎。而Hansen年輕的時候,其實患有語言障礙和口吃的問題,曾讓他想要避免在公眾面前演講,但經過不斷練習,讓他克服這個困難。 Hansen的妻子是蔣人瑞(Grace Tsiang),兩人都是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老師,其岳父為已故中央研究院院士蔣碩傑,Hansen和James Heckman也是目前台灣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唯二的名譽院士。 Reference and Photo: Lars Peter Hansen - Biographical". Nobel Prize Website Photo: Lars Peter Hansen - Photo Gallery".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4. Web. 10 Dec 2016 . 

1024 Nobel Economist: Robert A. Mundell

Robert Mundell於1932年10月24日出生在加拿大,由於他在國際經濟學有著卓越的貢獻,讓Mundell在1999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的研究在不同的匯率之下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分析(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different exchange rate regimes)和最適貨幣區分析(optimum currency areas),這些理論促使歐元在90年代成功發行。另外著名的Mundell-Fleming model和Impossible trinity是總體和國際金融的經典教材,其理論標示著自由的資本進出(Free capital mobility)、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獨立的貨幣政策(Monetary autonomy)是無法三者同時並存,在歷次金融危機如90年代的墨西哥披索(Peso)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皆得到應證。 大學時Mundell就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簡稱UBC),由於父親參與過二戰且當時正值韓戰爆發,使得Mundell一直對於國際事務和蘇聯議題十分關心,於是在UBC選擇主修經濟學和斯拉夫研究(Russian and Slavonic Studies)。1953年畢業後進入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攻讀碩士,當時學校有許多年輕的學者,其中包括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Douglass North, 在這些教授的教導之下,加深Mundell繼續攻讀經濟學的決心,之後他到MIT就讀博士班,寫論文期間有一年遠赴LSE接受James Meade(1977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指導,並且於1956年在MIT拿到“Industrial Economics”博士。畢業後在多所學校任教,其中包括芝加哥大學(1965-72), 哥倫比亞大學(1974迄今),指導的著名學生包括Rudi Dornbusch, Carmen Reinhart, 陳昭南院士。 除了在經濟學研究有所成就外,Mundell也是位畫家,關於風景和肖像的畫作多達200多幅。另外他在義大利擁有一座13世紀的古堡,Mundell表示除了可以拿來自住和辦研討會探討國際金融政策,同時也是投資有抗通膨的功能。

Quick History Review: Cubs vs. Indians

奪冠的艱辛史 小熊的歷史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歷史上曾在1907-08連兩年奪下隊史唯二的冠軍,但自從1908年後沒再拿過冠軍,之後打入世界大賽七次通通煞羽而歸,在山羊Murphy不得進場的1945年世界大賽是小熊最接近冠軍的一次,自此只有在1984, 1989, 2003, 2015四次闖入聯盟冠軍賽,其中2003年對決佛羅里達馬林魚時, 球迷干擾接球 間接導致小熊輸球的插曲最為經典,小熊總差臨門一腳未能打進世界大賽,直到今年才重返。   印地安人歷史上拿過兩次冠軍,分別在1920, 1948年,自從1948年奪冠後,分別在1954, 95, 97分別殺入世界大賽,但都分別敗北,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輸給當年還在紐約的巨人隊,那年第一戰傳奇名將Willie Mays的" The Catch "依舊是世界大賽的經典畫面,另外最可惜的一次當屬1997年對決佛羅里達馬林魚,兩隊打到第七戰,進到第九局還由印地安人2比1領先,但終結者Jose Mesa最後被當時22歲的Edgar Renteria擊出 再見安打 而與冠軍擦身而過。 歷史對戰 兩隊由於分屬不同聯盟,且不常打進世界大賽,因此沒有什麼對陣的機會,直到1997年開始的跨聯盟交手,才有機會對陣,根據Baseball reference的 資料 ,兩隊歷史對戰9勝9負,去年2015年的四場對陣也是2勝2負打成平手。 去年的第一場: Arrieta vs Bauer, 該場比賽印地安人6:0擊敗小熊,Bauer 7局無失分技壓Arrieta, Carlos Santana的 三分全壘打 是比賽的關鍵。而自從那場比賽後,Arrieta在那年的表現是16勝-1負,最後也順利奪下賽揚獎。而該場的勝投Bauer, 最近則是傷了右手小指,原因是因為修理遙控飛機的時候,被螺旋槳劃到,世界大賽能否康復出賽,是個隱憂。  去年的第四場: Lester vs Kluber, 兩隊王牌對決,也都各自投出好表現,Kluber 7 2/3局11K失一分,Lester 8 2/3局6K也僅失一分,最後是Kris Bryant的 再見全壘打 帶領小熊獲勝。  近況與強項 小熊擁有全聯盟例行賽防禦率最低2.96的先發投手輪值,頭號先發也是國聯冠軍賽MVP的Jon Lester今年季後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