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9的文章

NBER Reporter

NBER 幾乎每一季都會出版 Program Report ,都會邀請當時該領域的負責人,撰寫介紹該領域在那幾年的研究大致趨勢,對於想要了解該領域的人,是很好的入門介紹教材。 Finance Corporate Finance :  2017 ,  2009 ,  2004 , 2000 , 1998 , 1995 Asset Pricing : 2018 , 2010 , 2005 , 2000 , 1997 , 1994 Macro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s : 2015 , 2009 , 2004 , 2000 , 1997 , 1994 , 1991 Monetary Economics : 2014 , 2007 , 2003 , 1999 , 1995 , 1992 , 1990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Growth : 2019 ,  2010 , 2003 , 1999 , 1996 , 1993 , 1991 , 1989 International Trade :  2016 ,  2011 ,  2005 ,  2001 ,  1997 ,  1994 Applied Micro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  2013 ,  2007 ,  2002 ,  1998 ,  1994 ,  1991 Public Economics :  2012 ,  2006 ,  2002 ,  1998 ,  1995 ,  1992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2017 , 2012 , 2006 , 2001 , 1997 Political Economy :  2013 , 2007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8 Health Economics :  2015 ,  2009 ,  2004 ,  1993 Economics of Education : 2019 , 2011 , 2006 , 2003 En

JBC Economist: Martin Feldstein

Martin Feldstein 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其專長領域包含公共財政,國際經濟學,衛生經濟學、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 等,於 1977 年獲頒克拉克獎。Feldstein 多次被財金媒體選為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曾擔任雷根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向美國總統提供經濟政策建議。 在社會保險議題方面,Feldstein 在 1970、80 年代的研究指出雖然社保計畫可以保障人們應對風險,但也同時會改變人們的誘因和行為,對整體經濟發展並非好事。舉失業保險為例,該保險可以保護個人,減少失業期的收入損失,但同時也會使人們遞延尋找新工作的時間。公共養老金制度可以保障個人在老年時免於貧困,但也會導致個人減少儲蓄並提早退休。健康保險制度可以保護個人免受無法負擔所需醫療費用的風險,但也造成人們消耗過多的醫療保健資源。 在公共財政議題上,Feldstein 則主張稅收政策會降低儲蓄和投資的效果,造成無謂損失並降低經濟增長。例如他在 70 年代的研究表明資本利得稅,會阻礙股票出售和減少稅收收入。在 70 年代美國正經歷高通膨時期,Feldstein 指出稅收政策將更難達到其預期效果,例如通貨膨脹會導致折舊被低估,且利潤被誇大,造成企業收入被誇大和過度課稅。另外通貨膨脹會增加家庭的名義收入,並將其推向更高的課稅級距,提高其邊際稅率和被過度課稅。 Feldstein 在國際經濟學方面,提出著名的 Feldstein–Horioka 悖論,傳統經濟理論假設如果投資者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投資,那他們將投資於回報率最高的地區。然而他們的實證研究卻發現,投資人仍有強烈的地域偏差 (home bias),人們更傾向於將儲蓄,投資於國內,使得儲蓄率和投資率仍具有高度相關性,並非經濟理論預測兩者會有低的關聯性。 Feldstein 從 1967 年任教於哈佛大學超過半世紀,其中有超過 20 年教經濟學原理 101 的課程,該課也是哈佛大學部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許多經濟學家也都受到 Feldstein 的啟發,包含 Larry Summers, Jeffrey Sachs, Raj Chetty 等人。除了任教於哈佛大學之外,Fieldstein 也擔任美國經濟研究局 (NBER) 主席長達 20 多年,此研究機構是當今經濟研究的中樞。Fieldstei

Equity Premium Puzzle

股市的報酬遠高於債券報酬,一直以來是財金學術界想解開的謎團,也是資產定價 (asset pricing) 重要的研究議題。根據紐約大學 Aswath Damodaran 提供的 資料 ,從 1928 至 2018 年這 90 年間的 S&P 500 股市平均報酬為 11.36% (9.49%) [^1],十年期美國國債則是 5.1% (4.83%),股市和債券的報酬差距,或者學術界稱為「股票風險溢酬」(equity risk premium) 為 6.26% (4.66%)。 Rajnish Mehra 和 Edward Prescott 兩位學者早在 1980 年代就發現此現象,並將此差距稱為「股權溢價之謎」(equity premium puzzle),原因是現有的經濟模型,可以解釋股市的應有報酬較美國國債市場高,但無法解釋兩者之間的報酬差距,為何會達到至少 4%。面對此報酬差距,人們理當多持有股票,畢竟以 4% 計算,經過 50 年的財富差距至少是 7 倍。 另外一個現象則是股權溢價隨時間改變,跟經濟週期有明顯的關係,在景氣衰退時,價格低、預期報酬高、股權溢價也高,在經濟好的情況則相反,股權溢價較低。這兩個現象就帶出兩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股權溢價? 為什麼股權溢價會隨時間改變? 如何解釋這兩個問題? 要解釋此現象,最簡單的答案是股票市場的風險很大。然而必須是股市才有的一種特殊風險,當人們需要用錢的時候,這時股市的報酬也很差,對於投資股市的人而言,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舉例來說,當經濟體遇到金融風暴或者經濟衰退時,企業虧損並且開始裁員,人們失去工作,對於錢的需求性更高,但此時股市通常在經濟表現不佳時,也表現不好,這就是股市不同於債券市場的風險。 許多經濟學家嘗試更深入的探討其風險來自何處,其中總體金融 (macro-finance) 的研究,嘗試解釋此現象,特別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有更多經濟學家投入相關的研究。雖然是關於總體金融的研究,但分析方法會回歸個體,例如個人或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能力會隨時間變化。以下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方式: 習慣 (Habits) | 不同偏好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習慣模型由 John Campbell 和 John Cochrane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