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Narrative Economics



每年的1月份,美國經濟學會 (AEA) 和財金學會 (AFA) 等研究單位都會舉辦聯合研討會,今年的年會於主席演講 (Presidential Address),正是由耶魯大學教授Robert Shiller演講敘事經濟學 (Narrative Economics) 為主題,分析人們經常討論的經濟話題,會如何影響市場波動。

Shiller在文章中舉例,像是美國的道瓊指數在日前在2萬點附近徘徊,台灣股市則是1萬點上下震盪,但熟悉股票的人一定知道,指數只不過是根據基期決定,像台股就是以1966年的100點為基準,如果當初的基準設在120點,那現在的股票老早就突破1萬點,來到12000點大關。如果經濟、產業基本面有良好發展,則指數理當輕鬆上漲,不會在特定點數遇到障礙。

但如果像是1萬點,人們有心理關卡,則投資人和市場會出現焦躁不安的現象。像這種人們不討論經濟、產業基本面是否改變影響金融指數,而是純粹關心在指數的數字是否影響漲跌的情形,就是一種敘事經濟學的現象。

Shiller指出我們若想了解經濟大蕭條,就必須重視此方面的研究,像是了解為何人們突然減少消費,這種現象常開始於人們開始聽到不好的風聲開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壞消息總是透過人們的言語之間、新聞媒體的文字、影像而傳播快速。

而Shiller舉1920年代初期的美國為例,西方正經歷完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剛爆發完革命,美國人從報紙中看到戰爭、革命的無情,輿論討厭那些從戰爭中牟取利潤的掮客、企業,於是開始抵制他們的產品,商品價格開始滑落,民眾更沒意願在物價下滑時購買東西,進而延遲消費,於是價格繼續下降,導致經濟衰退。

另外一則看法,從當時像是《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等書中描述2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繁榮的時代,而女生在此時有很高的自主權,和過去不同,她們穿短裙、可以不用男士的陪伴上酒吧。然而20年代末期股市突然的崩盤,美國人開始回歸教會,懺悔過去幾年對金錢的貪婪,而造成當時的金融恐慌。女生的裙擺再度變長,不再追求時尚流行,連帶著大眾的其他消費也跟著減少,使得經濟開始負成長。或許想探討經濟大蕭條的緣由,我們可以從當時人們的故事來找出蛛絲馬跡。

Reference: Shiller, R. J. (2017). Narrative economic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4), 96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