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7的文章

Wang's Debut as Yankees in the MLB | 王建民的生涯初登板紀念

2005年5月1日台灣時間凌晨,是王建民在洋基時期的初登板,當年的洋基儘管簽下不少往日的王牌投手,季初交易來Randy Johnson, 原本的洋基王牌之一Mike Mussina, 另外幾個痛痛人投手Kevin Brown, Carl Pavano, Jaret Write組成五人輪值,但由於傷兵過多,才從小聯盟叫上來王建民暫時頂替輪值先發,The rest is histroy... 回顧那一場的先發陣容,或許和我們後來所記得的那套洋基黃金陣容有些出入,Bernie Williams和Tino Martinez是96-00年代洋基王朝的老臣,儘管有些退化但依舊在打線中,而Robinson Cano還不在先發,因為他比王建民晚幾天被叫上大聯盟,當時的先發二壘手還是令洋基球迷恨得牙癢癢的Tony Womack (01 WS從Mo手上敲出追平安)。 對手藍鳥隊包含後來成為金手套和銀棒獎級的Vernon Wells, Alex Rios, 素有“王建民殺手”的Eric Hinske等打者。雙方的先發如下: Blue Jays 1 Frank Catalanotto LF 2 Orlando Hudson 2B 3 Vernon Wells CF 4 Corey Koskie 3B 5 Shea Hillenbrand DH 6 Eric Hinske 1B 7 Alex Rios RF 8 Gregg Zaun C 9 Russ Adams SS P Dave Bush Yankees 1 Derek Jeter SS 2 Bernie Williams CF 3 Gary Sheffield RF 4 Hideki Matsui LF 5 Alex Rodriguez 3B 6 Jason Giambi DH 7 Tino Martinez 1B 8 John Flaherty C 9 Tony Womack 2B P  Chien-Ming Wang  最後王建民繳出7局6安打2責失,沒有三振外加兩個保送,用球數僅81球,好壞球剛好二比一,很像是典型的王氏投球風格。雖然勝投在8局被Tom Gordon搞砸,9局下洋基靠著Tony Womack的再見安打獲得勝利,勝利投手則是Maria

Excessive Corporate Saving? | 企業為何存那麼多現金

近年來美國的企業現金存量不斷增高,因此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此現象,Chen, Karabarbounis, Neiman (2017, JME)的研究發現公司儲蓄在過去30年間,在各國和各產業皆有很大的增長,然而此增長不利於股利發放和勞工份額(labor share),由於低實質利率和低公司盈利稅,使得企業獲利增加,因此增加公司儲蓄。根據Bates, Kahle, Stulz (2009, JF)的研究,現金/資產比率早在1980至2006年間便已經成長超過兩倍,增加的原因是因為公司現金流的風險升高,此外公司不願意留過多的存貨和應收帳款,且企業處於R&D研發導向,這些都使得公司有誘因增加現金。 公司為何會囤積流動性資產呢? 傳統的研究表明是由於交易成本和預防(precautionary)動機而使公司增加現金儲存,Riddick, Whited (2009, JF)說明跨期的利息收入稅(interest income taxation)和外部融資成本會決定最適存款,收入不確定性相較外部資本困境,更容易影響公司儲蓄意願。Foley et al (2007, JFE)則認為海外收入歸國稅(repatriation tax)過高,因此將過多現金留在海外,國內融資是否容易和產業是否需要技術密集,皆會影響公司從海外匯回現金的意願。 Fresard (2010, JF)則指出現金多的公司,有較大的優勢擴充市佔率,阻擋競爭者進入市場的手段,特別是當對手陷入財務困境,和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R&D及人力成本,現金多的公司也可以實行併購,進一步擴大競爭優勢。Julio, Yook (2012, JF)則表示政治的不確定性也會使得公司不敢投資,而存留大量現金。 Duchin (2010, JF)指出單核(standalone)公司較複合(multi-division)公司更喜歡留存現金,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分散風險的投資標的,投資機會是否多元會影響企業留存現金的意願。 Gao, Harford, Li (2013, JFE)則表示私人企業(private)儘管可能面臨較大的財務困境,僅存有大約公開發行企業(public)一半的現金比率,原因出在代理問題,不僅影響目標現金水平,且影響經理人如何應對多餘現金的反應。Klasa, Maxwell, Ortiz-Moli

0430 Nobel Economist: Simon Kuznets

Simon Kuznets於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俄羅斯(現屬白俄羅斯),其研究領域在經濟成長和發展經濟學,在1971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感謝他在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結合統計資料和計量方法,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經濟發展進程和社會結構。 今天我們熟悉的國民生產毛額(GNP),便是出自於Kuznets於1940年代的研究想法,他分析長期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和人口增長的關係,在實務上也幫助美國政府量化且回推此指標至1869年,並計算經濟體成長的商業週期(business cycle)。 另外著名的Kuznets curve則是闡述經濟成長和人們所得不平等(income inequality)之間的關係,此曲線在60年代時提出,Kuznets表示在經濟體剛開始成長時,人們的所得分配會不平均,然而當經濟發展步入軌道後,人們的收入分配情況會變得較為公平。Kuznets也將研究心力放在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成長比較,是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研究的先驅之一。 Kuznets大學一開始是在俄國求學,但受到內戰影響舉家搬遷至美國,於1926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後,分別在賓州、約翰霍普金斯、哈佛大學等地任教,培養出Milton Friedman, Robert Fogel等諾貝爾獎得主。二戰之後,他也受邀至許多亞洲國家(ex: 中韓日台印以)政府擔任顧問,協助各國建立經濟統計的制度。 Kuznets和台灣學術界也有著很深的淵源,1966年和Walter Galenson至台灣訪問,兩人對於台灣農村發展和經濟成長議題有興趣,並協助台大成立台灣第一間經濟博士班,培養經濟方面的學術人才,並在成立後的隔年,Kuznets親自撥空一個多月的時間,於台大開設經濟成長的課程,日後Kuznets也成為中研院的名譽院士。 Reference: Nobel Website ,  Wiki ,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系史 , 吳惠林 (2013)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 Photo: Chicago Booth Review

0429 Nobel Economist: Peter A. Diamond

Peter Diamond出生於1940年4月29日,主要研究領域在勞動、政治、行為經濟學等,在2010年與Dale Mortensen, Christopher Pissarides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們在80年代提出著名的DMP模型,用來分析失業、工資和職缺的關係,解釋勞動市場中的摩擦性失業和搜尋摩擦理論(search friction)。 Diamond在70年代初期時,便提出即使是微小的市場搜尋成本,也會使買賣雙方在最後交易結果產生極大影響。在完美的競爭市場中,市場的均衡結果只有一個,然而在有搜尋成本之下,可能會產生好幾種結果,Diamond主張政府應該幫助市場找尋到最好的那一個均衡結果。 搜尋成本的概念也可應用至勞動市場,雇主和求職者間的配對問題,常會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現象。Diamond等研究者認為政府對此現象應建立資訊平台,降低搜尋成本,以及提供求職者培訓等方式解決失業問題。 Diamond另外著名的理論是重疊世代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 OLG),過去經濟學常會假設人們的消費及經濟決策行為都極其類似,然而OLG模型將人們的生命週期,分成像是求學、工作、退休期,不同期間的消費、儲蓄等行為都不盡相同,且同一時期中存在著不同世代的人們,建構一個完整且複雜的經濟體,此理論被應用至公共財政、社會福利及消費等分析。 Diamond大學時就讀耶魯,主修數學並且對經濟學產生興趣,在Gerard Debreu的課堂中讓Diamond理解如何使用嚴謹的數學來做經濟分析,並且在大學時期擔任 Tjalling Koopmans的研究助理。博士班至麻省理工就讀,在Robert Solow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畢業後先在柏克萊大學任教,1966年回到麻省理工任教至今大約半世紀,培養出Ben Bernanke, Andrei Shleifer, Emmanuel Saez等經濟學家和克拉克獎得主。 除了經濟學研究,Diamond也是一個棒球迷: 波士頓紅襪的支持者,曾在70歲時至紅襪主場(Fenway Park)擔任開球嘉賓,完成兒時夢想。 Reference:  Nobel Website ,  Wiki Photo: Nobel Website

Thoughts about NCCU Finance Alumni Talk | 政大財管演講心得

今天回到政大財管演講,感謝李老師講了很多學術上的有趣故事,跟盧老師更是從財金聊到洋基等話題無所不包。聽到阿碰以廣告人的身份分享行銷他的專業,實在覺得自己說故事的能力還有很大進步空間!然後看見財管系的教室大改造,硬體配備外觀看起來真不輸杜克商學院~ 能回政大財管系對學弟妹演講總是一件特別的事情,雖然我知道這段經驗分享,能直接幫助系上的學弟妹實在很有限,希望能啟發給那些沒想過這條偏向學術路的人。另外邀了不少外系有志申請經濟博士班的政大學弟妹,希望自己的求學經驗,讓大家對申請海外博士、碩士有些初步的認識,話說講到修習數學統計課那段時,不意外的聽到大家倒抽一口氣的聲音,還好沒放自己的GPA跟原始百分成績XD 雖然演講的初衷是想鼓勵後輩前進,但每條路上總是有它的困難和現實之處。以前聽過一個老師說過,不需要羨慕台上的講者,畢竟每個人的志趣不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也不同,能找到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所在,不留遺憾盡力去做,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p.s. 錯過今天演講也沒什麼損失,除了好吃的便當跟飲料之外XD 之前就有把這幾年申請經驗的詳細內容寫成文字,放在留學版和自己的網誌,供後輩申請者哪天突然想起來,可作為參考~

Immigrants and FDI | 祖先移民與日後投資

在美國的歷史上,以歡迎世界各地的移民的種族大熔爐著稱,而這些優秀移民的後代子孫,間接影響美國公司投資海外(FDI)的策略。根據Burchardi, Chaney, Hassan (2016)的研究,指出移民會增加日後美國公司,在其祖籍國家設立子公司的可能性,藉此擴大市場和創造當地就業,而投資增加的原因在於對該國的資訊瞭解性提升。 研究者考究這些海外移民當年定居的美國地區,比對現在各地區公司的海外投資情況,發現此投資效果可延續數代,並非短短幾年即消失。受惠於此投資可能性提高的國家,反而是移入美國人口不多且文化不同的小國,像是中東的阿聯酋、科威特,歐洲的芬蘭、冰島,亞洲的馬來西亞等國家。而以企業投資者最愛的國家來講,英法德義、日本、加拿大、澳洲等地為最多。 Photo and Reference: Chicago Booth Review , Vox Burchardi, K. B., Chaney, T., & Hassan, T. A. (2016). Migrants, Ancestors, and Investments (No. w2184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0419 Nobel Economist: James J. Heckman

James Heckman出生於1944年4月19日,從小就是道地的芝加哥人,日後也成為著名的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擅長領域是計量經濟,以及應用其工具至勞動、健康、教育等研究,提供許多政策建議。在2000年時與Daniel McFadden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感謝他們在選擇性抽樣(selective samples)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的創新和改進,讓其他領域的經濟學家有更好的統計研究工具。 隨著個體資料(microdata)的出現,有愈來愈多關於個人、家戶和廠商的資料,可以提供經濟學家分析及研究,然而在實證研究中,由於很多資料並非隨機(random)抽取,常會遇到樣本選擇偏差和自我選擇(self-selection)的問題。例如我們對於薪資和教育程度的議題感興趣,但社會上有許多人是沒有在工作,所以我們的資料庫中只能選擇有在工作且有薪資資料的人,無法對所有人們(有工作+無工作)進行隨機抽樣,會犯下以偏概全的研究錯誤。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無法觀察或者遺漏重要變數,且資料有存續時間(duration)的議題。舉就業市場為例,能力好的人,其失業期間不會太長,相反的,能力較差者的失業等待期較長,因此兩群樣本要如何觀察和估計,如何衡量能力好壞這種不易量化的變數,如何盡量做到隨機抽取資料,以便我們有效分析資料,都變成重要的課題。Heckman提出不少計量方法,像是二階段估計模型(two-step estimation),來解決實證上的研究問題。 Heckman是將計量方法引進個體經濟研究的先驅者,他的研究表示我們應當投資在孩童的幼年教育,是最有效培養人力資本的方法,他的研究中心所提出的Heckman equation: Invest+Develop+Sustain=Gain 便是主張早期教育是提升未來勞動生產力的最好方式。他的研究也遍及職業培訓方案、最低工資立法、反歧視法和公民權利,承襲芝加哥學派主張在經濟理論之外,也強調實證研究的驗證,將其理論結合公共政策,能發揮影響至社會大眾。 Heckman大學時就讀科羅拉多數學系,大學畢業後曾短暫進入芝加哥經濟博士班就讀,但受到Arthur Lewis的影響想要研究經濟發展的問題,隨後轉至普林斯頓,然而在此期間,他將研究重心從經濟發展領域,轉至勞動和計量的研究。博士畢業後先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在1973年轉至

Talks in NTU Econ and NCCU Finance

繼上次客串至台大經濟系幫忙演講海外升學講座後,這次終於有機會回到母系政大財管,跟學弟妹們分享這幾年來的申請和就讀經驗。一直以來我們系乃至整個政大商院,基本上就業、國內讀碩班和海外MBA, MSF等商院碩士的路線為主流,像我三年前申請經濟、統計碩士,今年又申請財金、會計博士的人,從財管系創系以來20多年,聽系上元老級的教授說,像我這種讀博路線的人是屈指可數。 在大學時代,基本上讀博的資訊來源除了教授和其他台大網友們之外,沒有太多第一手的消息,都是靠著跟網友們的熱心和google來獲取資訊。很希望藉著此次演講,給後輩有意的潛在申請者一些建議,啟發大家一條新路線,還有這條偏向學術之路可以作為職涯選擇或努力目標。 當然演講也不會騙大家說這條路很容易,基本上在學期間成績要好且要多修數學統計課,沒事多讀Economist, WSJ的文章和經濟書籍,更不用說讀書考試和申請過程中,挫折是家常便飯,沒有以前徐教授口中的Passion大概很難走這條路。所以大概又會跟上次台大經濟演講一樣,變成勸退大會。

0418 Nobel Economist: Bengt Holmstrom

Bengt Holmstrom在1949年4月18日出生於芬蘭,是著名的個體理論和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經濟學家,尤其在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因此在2016年與Oliver Hart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 契約理論的應用十分廣泛,舉凡公司如何跟CEO簽訂獎勵條款,許多公司將其獎勵與年度業績或股價表現做掛勾,然而Holmstrom在1980年代的研究即主張這種條款不合理,由於公司業績受到整體經濟情況的影響,CEO的表現可能只是因為好運受到獎勵、壞運受到處罰,應該將公司業績和股價表現,和其他同業公司做”相對”比較,而非以單一公司表現作為奬酬目標。同時在高波動風險的產業(ex: 石油),主要薪資應偏向本薪(fixed salary),相反的情況,在低波動風險的產業(ex: 電信),薪資有較大部分可以出於業績表現。避免發生薪水只是依靠大環境的運氣成分,提供誘因讓CEO以自身能力為公司打拼。 Holmstrom的研究也出現在如何提供誘因讓員工努力工作,如果員工的工作有多項任務,那麼員工會將其大部分心力放在容易量化衡量的指標。舉老師教學為例,老師會努力提升學生的考試和升學成績,因為這部分有明確數字可以衡量,然而老師就沒有誘因,將心力放置在如何提升學生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上。 此外保險公司如何與保戶訂立合約,如果保險提供全額給付的話,保戶可能會沒有足夠誘因小心行事,造成道德危機(moral hazard)的問題,這些議題都是契約理論的研究範疇。近年來,Holmstrom在金融海嘯後,也投入心力研究金融危機的流動性問題。 Holmstrom在赫爾辛基大學時三修數學、物理和統計,大學畢業後先進入芬蘭的電腦公司工作,但他在工作時發覺如果公司只在意電腦這種生產工具,而不考量給員工的工作誘因等關於人的資訊,是無法有效提升生產力,因此種下他想要研究關於契約理論的種子。工作兩年之後,進入史丹佛大學攻讀作業研究(operation research)碩士,在Robert Wilson的指導下獲頒史丹佛商學院博士,畢業後在西北、耶魯、麻省理工大學等地任教,培養出Jonathan Levin等優秀經濟學家,前中研院研究員陳珈惠也是Holmstrom近年來的得意門生。除了學術研究之外,Holmstrom也在199

What Topics do Economists Care About? | 經濟學家關心什麼事?

接觸經濟學課本之前,大眾對於經濟學家的印象不外乎在媒體前談論經濟預測,像是GDP、通貨膨脹、失業率等議題,比較專注在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然而學術界經濟學家的關注議題更加廣泛,喜歡探究已發生的事情,解釋人們的選擇行為和經濟體所處的現況,就像醫生一樣,解釋病人的病況,提供可行的處方籤,在未來如何防禦類似的疾病。 有不少經濟學家也將自己比喻成為工程師,期待我們能設計制度來處理社會上的難題,像是2007年的諾獎得主Roger Myerson,在80年代解決加州的電力產業呈現獨佔且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 2012年的諾獎得主Alvin Roth,在90年代設計美國住院醫生派任系統; 2003年幫助紐約的高中設計 分配系統 ,新系統幫助許多貧窮區的學生,能到品質較好的學校就讀。Roth也設計 配對系統 幫助病患找尋到適合的腎臟,造福許多需要等待器官進行移植的病患,拯救無數生命。 而在今年美國的經濟研討會,Esther Duflo在 年度演講 也是將經濟學家比喻成水管工人(plumber),當經濟體遇到類似漏水和堵塞的紕漏時,經濟學家有責任要能觀察和修補我們所遭遇的困境。 現在的經濟學研究發展十分廣泛,有的研究者從總體角度出發,專注在貨幣、就業、貿易及金融體系波動的議題,探討經濟體如何永續成長; 從公司角度出發,研究產業競爭、公司如何取得資金、如何提昇生產力和創新; 從個人角度出發,探究當人們扮演家戶、勞工或是企業主時,其消費、儲蓄、投資等行為,做選擇時的動機和誘因為何。另外經濟研究也能結合政治制度、法律、教育、醫療、環境等議題,量化其得失並探討對於經濟體和大眾有何影響。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則是專注在研究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和時下流行的統計、電腦資訊方法做結合,解讀大數據、文字及演講資訊,期待能跨領域應用更多工具,幫助我們判斷資料和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及互相影響,提供其他經濟學家有更多元的方法,探索新穎有趣的研究主題!

JBC Economist: Dave Donaldson

美國經濟學會(AEA)在今天宣布2017年的John Bates Clark得主是Dave Donaldson, 這位在國際貿易、發展經濟和經濟史領域的年輕優秀學者。 Donaldson出生於1978年6月4日,擁有加拿大和英國國籍,大學時就讀牛津,主修物理,之後進入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經濟碩士和博士。畢業後在麻省理工任教,現在則是史丹佛大學的教授。 Donaldson使用19世紀印度的鐵路資料,印證交通建設計畫有助於提升社會福利,除了可降低運輸成本以增加貿易量之外,也可改善其居民在農業上的收入,降低他們收入的波動性。Donaldson並指出在過去印度有時飽受降雨不足,導致農作物歉收和飢荒的問題,這一問題也在鐵路建設之後獲得改善。類似的研究也顯示在19世紀的美國,在1870-90年代鐵路擴張期時,鐵路提升農業土地價值和市場可達性。 Donaldson的研究也再次印證李嘉圖(David Ricardo)經典的貿易比較利益理論,他的研究以製藥業為例,指出國內對於某產品的需求愈大,可以帶動其產品的海外銷量,超越該產品的進口量,強勁的需求反而帶動產業製造能力,成為該產品的淨出口國,增加該國生產此商品的比較利益。再次印證Donaldson擅長使用新興的歷史資料和模型,結合該地區的歷史和發展歷程,重述國際貿易理論。 Reference: WSJ , AEA , Stanford , Q&A , Economist Photo:  Stanford

John Bates Clark Medal | 克拉克獎簡介

克拉克獎得主的任教學校 克拉克獎每年大約會在四月下旬頒獎,這個獎項有年輕版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稱,頒獎對象為40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家,以及在美國工作的外國學者。克拉克獎於1947年創立,為的是紀念John Bates Clark的百歲冥誕,他是資本制度的倡議者及著名新古典學派(neoclassical)經濟學家。 首屆得主是 Paul Samuelson, 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 (1970)。此後每兩年頒獎一次,直到 2009 年開始改為每年頒獎。在 1947-91 年間的頭 22 位克拉克獎得主,有過半數 (12 位) 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獲得兩獎項的平均間隔約為 22 年。 克拉克獎近年來有不少女性獲獎,包括 Susan Athey (2007), Esther Duflo (2010), Amy Finkelstein (2012)。而 Roland Fryer (2015) 則成為第一位非裔 (African American) 得主。非美國出生的經濟學家則包含 Daron Acemoglu (土耳其, 2005), Emmanuel Saez (法國, 2009), Esther Duflo (法國, 2010)。 在歷史上 40 位得主中,以畢業的博士班來統計,MIT 和 Harvard 為其母校最多,兩校占所有得主的 50%。而在 1999 年之後的 15 位得主,有將近半數 (7 人) 畢業於 MIT 經濟博士,可以說是克拉克獎的培養搖籃。 克拉克獎得主的博士母校 這些獲獎人也是學術界的明星,成為各頂尖學校積極爭取的人才,近幾年有三位得主 (Raj Chetty, Matthew Gentzkow, Yuliy Sannikov) 皆在得獎後,轉至史丹佛大學任教。 Reference: AEA , Wiki , MIT ,  WSJ Data Source:  MIT

0408 Nobel Economist: John R. Hicks

John Hicks出生於1904年4月8日,是著名的理論經濟學家,在個體、總體理論皆有極高的貢獻,在1972年與Kenneth Arrow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他們在一般均衡理論(general economic equilibrium theory)與福利理論(welfare theory)的貢獻。 Hicks在個體消費理論有很大的貢獻,承襲序數效用(ordinary utility)概念主張效用可以量化比較,透過無異曲線來解釋消費行為,另外Hicksian demand function講述如何用最少的花費,但能夠維持一樣的效用。而在總體經濟理論,他提出著名的IS-LM模型,描述消費、投資、貨幣之間的關係。這些理論皆為當代經濟學分析奠下基礎,成為經濟學教科書的經典教材內容。 Hicks大學時就讀於牛津並主修數學,他同時對於文學和歷史保持興趣,之後就讀於牛津剛成立的哲學、政治與經濟學院,但畢業時僅獲頒二等榮譽獎(second-class honors),他自嘲只是剛好符合經濟學者要件,並且笑稱對經濟學有興趣只是為了糊口飯吃。畢業後分別在倫敦政經、劍橋、牛津等學校任教,1964年受封為爵士,1986年曾受邀來台灣訪問舉辦演講,1989年與世長辭。 參考資料: Nobel Prize Website , Wiki Klamer, A. (1989). An accountant among economists: conversations with Sir John R. Hick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3 (4), 167-180. Photo: 中華經濟研究院

Current Corporate Finance Research | 當代公司金融研究

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 之後簡稱CF) 傳統上從資本需求者的角度出發,探討企業借貸融資和投資的行為,1958年Franco Modigliani, Merton Miller發表著名的資本結構無關理論,強調在完美市場時,公司成本不受到發行債券或股票而使價值有所改變,開啟CF的研究先河。 在80年代美國有許多公司整併和重組案例,自然當時的研究以此為出發,強調從公司組織(Institution)的角度出發。90年代隨著蘇聯、東歐自由化,許多國營企業私有化,這時候的研究專注在跨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法律制度、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等比較,同時公司治理的經典主題: 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引起的代理問題,也是此時期的研究重點。 然而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CF的研究有著很大的轉變,學者開始關注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改變以及金融機構在經歷風險的脆弱性,公司面對短期融資壓力和財務困境時,會壓低價格快速銷售資產(fire sales)。而金融海嘯的源頭是房地產抵押市場,研究此市場和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的消費借貸行為和週期改變也變得更加重要。此外在違約危機爆發後的跨市場(ex: 不同國家; 股市、債市、商品市場...)傳遞(transmission)和傳染性(contagion),以及未來如何進行金融市場監管(ex: Dodd-Frank, Macroprudential policy)都變成重要課題。 近期CF研究納入更多資本市場和總體經濟研究的議題,像是QE (Quantitive Easing), TARP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HARP (Home Affordable Refinance Program)等貨幣政策如何影響金融市場,不再主要專注於過去探討企業借貸和投資的決策,研究從過往的機構(Institution)角度出發,轉變成為個體化(Individual)從家庭和投資者,以及市場總體(market, macro)角度來切入研究。 CF研究方法也在此時引入其他經濟領域的研究方式,除了從勞動(labor)、產業(IO)等應用個體經濟學方法外,像是總體的結構估計(structural estimation)幫助我們建立模型了解市場遭遇衝擊的反

Economist: Julio J. Rotemberg

Julio Rotemberg是著名的總體貨幣經濟學家,與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的Michael Woodford, 解釋在壟斷性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狀況下的總體經濟波動變化,以及建立總體計量DSGE模型而聞名,此方法被應用至總體學術研究及央行貨幣政策探討。另外他在粘性價格(sticky price)的研究也有卓越貢獻,解釋商品價格為何調整速度慢而具有僵固性。 Rotemberg大學時就讀柏克萊經濟系,1981年在Alan Blinder指導之下取得普林斯頓經濟博士,畢業後長年任教於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學。並於2016年受到美國經濟學會(AEA)的肯定獲頒傑出研究員(Distinguished Fellow),感謝他長年在總體經濟研究的貢獻。Rotemberg於數日前因癌症過世,享壽63歲。 Reference: Market Design ,  AEA ,  Wiki ,  演講影片 Photo: Harvard website (NBER)

MLB International Players | 大聯盟的國際球員

今天大聯盟全面開打,官方也公布今年總共有259名球員出生於美國之外的國際球員,創下歷史新高,佔所有868名選手29.8%,這個人次包含大聯盟30隊的25人名單,加上在傷兵名單、禁賽等球員。在1930年代,國際球員佔比不到1%, 1947年也才2.8%, 直到80-90年代逐步上升至超過20%。 這些國際球員總共來自19個國家/地區,其中多明尼加最多,總共有93人,其次則是委內瑞拉(77),創下自12年(66)的高峰,古巴(23)近年來逐步開放球員赴海外打球,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好手可以直接加入美國職棒的行列,台灣今年目前僅有陳偉殷名列大聯盟開幕25人名單。 這份名單球員或許跟之前的經典賽略有不同,因為經典賽考量國籍認定較為寬鬆,因此有許多球員選擇替父母輩所屬的國家效力。 若以球隊來分,包括遊騎兵(14), 教士(12), 白襪, 印地安人, 天使, 費城人(11),都是陣中超過10位球員是屬於國際球員。 詳細國際球員人次如下: 10+: 多明尼加(93), 委內瑞拉(77), 古巴(23), 波多黎各(16) 5+:  墨西哥(9), 日本(8), 加拿大 (6), 韓國 (5) 4: 庫拉索(荷), 尼加拉瓜 3: 巴拿馬 2: 澳洲, 巴西, 哥倫比亞 1: 台灣, 德國, 荷蘭, 阿魯巴群島(荷), 維京群島(美) ESPN 可以直接查詢各國球員即時名單,但不包含傷兵名單內的球員,  Baseball Reference 則是提供歷史上的各國球員數據。 Reference: MLB , Sporting News ,  ESPN ,  Baseball Reference , ptt baseball

Funny Economics Research | 有趣經濟議題研究

今天是4月1日愚人節,平常看似嚴謹的經濟學家,其實有時候也會做一些無厘頭的有趣研究,Yoram Bauman這位經濟學家,去年在美國經濟研究年會(AEA)曾以''The Funniest Papers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為演講主題,分享幾篇有趣研究,其中還不乏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首先是Paul Krugman曾於1978年在耶魯大學任教期間,寫過關於銀河貿易理論(The Theory of Interstellar Trade)的文章,探討關於利率要如何計算,特別是在物體在星際間移動接近光速的時候。 James Heckman曾寫關於向上帝祈禱是否有用的文章(The Effect of Prayer on God’s Attitude Toward Mankind),他發現有禱告但次數少不但沒好處,可能會使事情更糟,然而禱告多會有所幫助。 另外一篇有趣的文章則是由Queen’s 大學Gregor Smith研究關於日本的菲利浦曲線長得像日本(Japan’s Phillips Curve Looks Like Japan),將日本1980~2005年的通膨率和失業率繪出,並且將失業率取負號,整個圖案就長得很像日本。 Photo:  Youtube ,  Japan’s Phillips Curve Looks Like Japan Reference:  The Theory of Interstellar Trade ,  The Effect of Prayer on God’s Attitude Toward Mank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