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Economist: William J. Baumol


William Baumol出生於1922年2月26日,是著名的總體和產業經濟學家,在經濟成長、企業創新、環境經濟學和藝術品市場的研究均有許多貢獻,經常是諾貝爾獎的熱門人選。Baumol於美國時間5月4日辭世,享壽95歲。

Baumol和Tobin在1950年代便提出交易性的貨幣需求和利率有所關連,也就是人們持有現金時,便放棄持有其他資產的報酬(ex: 債券),因此會有機會成本,和傳統的凱因斯主張兩者關聯性低而有所不同,此理論被應用至公司需要持有多少現金、貨幣政策等議題。

另外在著名的Baumol's cost disease理論,講述經濟體中若以生產力是否容易增高,而分成兩種產業: 進步(progressive, ex: 製造業)和停滯(stagnant, ex: 服務業)產業,製造業隨著科技進步創新,生產效率相對容易提高,使得其員工薪資可以提升,然而服務業為了要留住人才,即便生產效率無法快速提高,也需要為員工加薪,因此薪水增加的原因,並非來自該產業的技術進步,而來自其他進步產業的人才需求競爭。Baumol舉演奏貝多芬四重奏為例,200年前的演奏和今日無太大不同,但其音樂家薪資卻大幅增加。

然而薪資成本提高,如果未能提升生產力,僱主會採用漲價其商品做為因應。就像是音樂會票價不斷增高,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教育和醫療市場,學費和看診費增加的幅度皆大於通貨膨脹。這種情況造成人們的所得即使增加,科技產品由於技術進步因此價格維持平穩,但我們花費在像是教育和醫療的比重會愈來愈高,且更多人會投入生產力停滯的產業,因此科技創新反而造成人們消費更多比例在低生產力改善的服務產業。

Baumol大學時就讀紐約市立大學(CUNY)主修經濟和藝術,畢業後先在農業部門和美軍服役,之後申請倫敦政經(LSE)博士班時,對方表示未聽過CUNY而拒絕Baumol, 僅願意提供碩士班機會,然而Baumol在研討會時的出色表現讓教授們驚艷,隨即轉入博士班,在三週過後成為LSE教授一員,於1949年完成博士學業後,長年任教於普林斯頓和紐約大學至今60多年,培養出像是Burton Malkiel(<漫步華爾街>的作者)等經濟學家。除了研究之外,Baumol的平日興趣包含製作木雕、油畫、電腦繪圖等作品,並曾開設這些課程於普林斯頓大學。

Reference: Vox, Wiki, Interview with Baumol
Photo: Baumol's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