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7的文章

0329 Nobel Economist: Robert J. Shiller

Robert Shiller出生於1946年3月29日,是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在2013年與Fama, Hansen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以獎勵他們在資產定價分析的卓越貢獻。著有<非理性繁榮> (Irrational Exuberance), <動物本能> (Animal Spirits), <金融的美好社會> (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等經典財金書籍,也是著名房價指數Case-Shiller的創立者,此指數常被引用觀察美國房市的好壞情況。 2013年的諾貝爾獎被大家感到津津樂道,由於Shiller和Fama對於金融市場的看法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Fama首先在60年代便主張市場是有效率,也就是股價已經反映所有市場資訊,並且主張短期股價是難以預測。在80年代,Shiller發現股價報酬長期(ex: 10年)而言是可以被測知,然而他舉例為何會發生金融崩盤的現象,像是黑色星期一(1987/10/19)道瓊指數瞬間一天大跌超過20%的現象,由於價值不可能在及短期瞬間改變如此巨大,因此Shiller對效率市場一直抱持懷疑的態度。並且反駁如果股價是反映未來股利的折現,但為何股價波動性遠大於公司發放股利給股東的波動性。 有的人便開玩笑說同時頒獎給Fama和Shiller, 好比同時頒獎給日心說和地心說的主張者,但由於兩派說法皆無法完全否定對方,且都有自己有利的證據,這也可以說是經濟和財金這項研究屬於社會科學,而不像是自然科學的特殊地方。 Shiller小時候功課並不好,老師們覺得他很過動無法專心,但在媽媽和師長的導引下,他將熱情導引至探索自然和學問,在高中時,深受Samuelson經濟學課本的啟發,決定想研讀此學科,進入密西根大學就讀並成為校園報紙記者。之後博士班就讀麻省理工,在 Franco Modigliani的指導下完成關於利率結構和預期的論文,畢業後分別在耶魯、賓州、明尼蘇達大學等地任教,培養出John Campbell等財務經濟學家。 Photo and Reference: Wiki , Nobel  衍生閱讀: 資產訂價 101

0329 Nobel Economist: Roger B. Myerson

Roger Myerson出生1951年3月29日,其研究領域在賽局和個體理論,在2007年與Hurwicz, Maskin共同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他們在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的貢獻。此理論可用來解釋個人動機和資訊(不)對稱如何分配資源,可應用至政府招標及電信頻譜拍賣,訂定產業反壟斷、專利權年限、碳排放等政策。 在聖經中著名的所羅門王的故事,常被經濟學家引用成為機制設計的例子,故事描述所羅門王如何運用智慧判斷兩位婦人,誰是嬰孩的真正母親,所羅門王表示要把小孩剖半分給兩人,真媽媽表示不要這樣做,所羅門王便知道誰是真正孩子的母親。然而若是假母親和真媽媽說出一樣的答案,那麼所羅門王所採用的問法就會出現問題,因此有的經濟學家認為這並不是個完美可以辨別真偽母親的方法(機制設計)。 Myerson在70年代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主修數學和經濟,之後繼續在哈佛攻讀應用數學博士,同學則是包含和他同年獲獎Maskin, 他的博士論文是關於合作賽局理論,其指導教授正是前一陣子剛辭世的Kenneth Arrow. 畢業後長年在西北、芝加哥大學等地任教。 Myerson不僅是經濟理論的發想者,也自詡將經濟學家變成像是工程師,將其機制設計理論實際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80年代加州的電力產業呈現獨佔且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Myerson主張由於電業無法完全開放自由競爭,採用寡頭壟斷的設計是較佳解決此問題的方式。此外他建議美國醫學院應該限制招生數量,以確保醫生的品質和薪資。Myerson研究也大量出現在分析政治及選舉制度的設計。 Photo and Reference: Nobel Prize Website ,  Wiki 衍生閱讀: 機制設計簡介

UBC Finance PhD Admission | 財金博士錄取心得

今年有申請財金和會計的博士班,但此篇文章主要講解財金博士的申請: 申請結果、背景簡介  求學及研究經歷 :政大、Duke、RA  統計數據、選擇學校  申請準備:課程、統計軟體、推薦信  申請材料:CV、SOP、英文考試、Writing sample  面試、培養研究興趣、結語  Application Results (Finance PhD)  Admission: UBC (with interview on 3/14)  Rejection: UNC, BC, UIUC, Maryland, Iowa Background  Education  2014-16, Duke, MA Economics  2009-13, NCCU, BS Finance, Statistics (minor) 政大財管, 統計 (輔)  Math/Stat & Adv. Econ/Finance Courses  PhD level (Duke): Micro, Macro, Econometrics, Asset Pricing, Corporate Finance  Master's level (Duke): Time Series, Applied Econometrics, Mathematical Financ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Undergraduate level (NCCU): Advanced Calculus (i.e. Mathemat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Probability Theory, Linear Algebra, Statistics, Calculus, Regression analysis,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Recommendation: Duke*3 (Finance*2, Econ*1), NCCU*1 Research Experience  2016-17, Academia Sinica (Econ Institute) 2015-16, Duke (Fuqua

Economics/Finance Pre-PhD RA Application

隨著近年來美國經濟及財金博士申請愈來愈激烈,有許多人會選擇在博士前申請全職研究助理(full-time Research Assitant or Research Professional: 以下使用RA作為簡稱),讓申請的條件變得更加完整,增加研究經驗和推薦信的強度,由於自己在去年有多個申請和面試經驗,其中包含Chicago Boot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BS), Northwestern Kellogg, Princeton等面試邀請,並且多間進入final-round interview, 雖然最後很可惜未能如願,但這部分經驗可能在台灣比較少聽到,因此想作為分享! 基本上在國外經博、財博學生,不像東方學生很多大學或者研究所畢業後直接申請國外博士班,在西方,很多博士生在入學前,是有Fed, 各國央行, 或者各大學校、研究機構的經驗,尤其在美國,碩士班被視為非必要項目,因此許多有志成為經濟、財金博士生,在大學畢業後就直接申請進入博士班,或者至剛剛所說的地方先當全職RA 1~3年是十分常見的情況,而非選擇碩士班就讀,與我們的舊有概念有所差距。 申請者背景條件 首先來談申請者需要哪些條件,或者哪些人適合申請這類工作: 相關科系及知名學校畢業: 讀經濟、統計、數學、CS、財金背景為大宗。 過去研究經歷: 最好是已經有一年以上RA經歷。 統計軟體: 常見的經濟研究是以Stata, Matlab為主,也逐漸有R, Python等軟體或語言要求。 工作簽證或國籍要求: 如果有在美國讀書,國際學生可以使用OPT甚至STEM延長在無法提供工作簽證的地方工作,但如果有國籍限制還是無法工作。 徵選上的RA看起來的確學歷都十分傑出,大部分都有歐美前段學校的學士、碩士,一些成員背景舉例: Chicago IGM ,  Fama-Miller Center ,  Stanford GSB 申請文件 首先應徵者需要準備以下幾樣文件,基本上跟申請工作差不多: Resume or CV:學歷、研究或相關工作經歷、會使用的統計軟體、語言和資料庫、推薦人列表。自己傾向使用一頁resume並且敘述研究工作內容,學術界常用的CV條列式自己比較沒在此使用。 Cover letter: 說明為何想申請,過去的相關研究及修課經

Statistics about PhD/MA Application | 碩博士申請統計數據

這篇文章統計幾所學校這幾年的申請、錄取人次,內容包含商學院博士、經濟碩博士,提供大家在申請時作為參考數字,整體而言商學院博士班的錄取率較低,經濟博士的申請人次最多。經濟碩士相比博士而言,自然則是錄取人數和錄取率最高。 商學院博士班 (Columbia, NYU, UPenn) 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博士班種類較為單純傳統,總共五個項目,包含會計、風管和工業工程、財金、企管、行銷博士班,其中最多人申請的是財務經濟博士班,多達278人,入學人次也較多,達到6人,其他博士班則多只收2~3人。 而紐約大學和賓州大學的商院博士班種類,相對起來更加多元,除了在傳統隸屬於研究生學院的經濟博士之外,在商院也有另一個小班的經濟博士班,但錄取率相對同校的經博也更低。除此之外,商學院也含有統計、資訊博士班,申請人次較多的依舊是財金、經濟、企管等博士班。 但提醒大家,這幾間學校僅提供入學人次,而非錄取人次,之間的差異是有人拿到admission但回絕該學校,因此實際錄取率無法由以上這幾張圖呈現。 經濟碩士、博士和商院比較 (Northwestern, Duke, UBC) 而以下這幾家學校是可以看出實際錄取率的情況,首先是西北大學: 經濟博士每年的申請人次都超過700人,同樣錄取人次也都在100人上下,過去六年的錄取率大概在11.8% (2011)~17.9% (2014)。 財金博士的錄取率較低,落在4.3% (2011)~9.2% (2016)之間,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西北財博申請人次逐年下降,從282 (2011)下降到174人(2016),也因此錄取率得以上升。 緊接著加入經濟碩士來比較,從杜克大學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 經濟碩士申請人次在518~657人,近三年的錄取率落在25.1% (2015)~29.7% (2016)。 經濟博士申請人次則都超過700人,錄取率則是落在9.1% (2014)~11.3% (2015)。 然而商學院博士班 (無單獨財博等資料) 整體的錄取率依舊較低,落在5.1% (2014)~7.0% (2016)由此可見其競爭程度。 而加拿大的UBC情況則是如下: 經濟博士錄取率在2013~15年間的錄取率在9.8~13.0%。 經

Finance/Accounting PhD Interview | 財金/會計博士面試心得

在三月中旬的時候,意外收到另外兩家學校的面試通知:UBC, Maryland, 一般來說,商學院從一月底開始就會陸續發放面試通知,二月會達到高峰,我的前兩個面試正屬於此例,而以我今年面試的財金跟會計博士為例,會計系似乎面試來得更早,大部分在二月中旬前就已完成面試邀請,甚至都已確定錄取名單。而會在三月中旬收到面試,似乎意味著前面的錄取者有人未答應邀請,因而有了空缺,兩間學校首先都寄信詢問我是否已經有錄取學校並且答應前往,而當時我的情況是有面試邀請,但沒有獲得青睞錄取。 UBC Finance 這是我今年的第一個財金博士面試,看去年的中國網友分享文,指出大概是15位面試者選取3位,但這次是三月份才收到面試通知,因此實際曾參與過的面試者可能更多,在gradcafe上也同時看到有其他人在此時間收到面試通知。首先教授先跟我確認是否已經確定會去其他學校,接著教授很好心的換算溫哥華和台北之前的時差,將面試時間訂在台北時間早上七點,這次的面試總共有三位教授,剛好正、副、助理教授各一位,領域部分也是corporate finance和asset pricing兩大主流財金研究都有。 面試的問題專注在過去的研究經歷,從Duke到中研院的研究都仔細詢問,相比其他會計博士面試來得更有挑戰性,或許是因為財金教授更熟悉我曾參與過的研究主題。研究問題從corporate finance常見的內生性問題如何解決,再到質疑對沖基金(hedge fund)併購公司是否真如我們研究所言,對生產效率到股東報酬皆有所正面影響,教授還舉出Herbalife的例子提出反駁,當下有點愣住因為不太記得個別案例的細節,但我還是急忙解釋我們的研究目的,不在於全面性解釋併購是否完全有利(害)公司,還有許多面向是值得考量(ex: 勞工裁員問題),且個別案例未必代表整體情況,我們的研究只專注在生產效率的改進作為說明。 教授也問到何時併購需要提交官方文件給監管機構,一開始我回答是認購股權達20%, 但教授馬上糾正是5%才對,當下讓我冷汗直流。然而事後我回去翻閱規定,其實是20%以上才必須繳交該文件,5~20%可以繳交另外一種規定較不嚴的文件,因此我在事後撰寫感謝信的時候,也特別跟教授提出這個資訊澄清。 另外教授詢問關於在Duke的修課經歷,因為我有不少經濟、財金博士班課程,因此他們好奇課程內容和教學方

0322 Economist: Kenneth Rogoff

Kenneth Rogoff出生於1953年3月22日,是著名的國際與金融經濟學家,Rogoff在青少年時期是西洋棋選手,曾在17歲時代表美國隊獲得世界團體冠軍,1971年世界青少年西洋棋錦標賽(World Junior Championship)獲得第三名,但在18歲時放棄成為職業西洋棋選手,選擇進入耶魯大學就讀並且主修經濟學,期間仍利用課餘之閒,獲得1975年美國西洋棋錦標賽(US Championship)第二名,大學畢業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在Rudiger Dornbusch的指導之下完成經濟學博士。 Rogoff博士畢業之後分別任教於威斯康辛、柏克萊、普林斯頓、哈佛大學,並於2001-03年之間擔任IMF首席經濟學家,著作包含與Carmen Reinhart的書籍: 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 (這次不一樣:金融風暴是可以預測的)。 但在2013年他與Reinhart關於GDP成長與債務比例高低的研究,被批評者發現其excel計算有誤,讓其研究結果受人質疑。然而Rogoff在國際經濟學領域依舊是高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在IDEAS的經濟學家排名研究指標當中,目前也名列前十名,是未來潛在的諾貝爾獎得主人選。 Reference: Harvard Website ,  Wiki Photo: Wiki

First-Year Blogger

從開始寫作部落格至今剛好滿一年,文章數目總共有88篇,遠比預期中來得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幾個好朋友一同在白經濟分享故事,因此有動力多寫些短文,讓讀者能認識經濟研究的相關有趣議題,同時藉由寫作,培養自己述說研究故事的能力,期望讓讀者也能引起共鳴。 而以文章類別來看,以 經濟學家小故事 的文章數目最多,總共29篇將近佔1/3, 這個主題在開始寫作前沒想過會成為一大主題,但藉著介紹他們的故事,連結過去經濟學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再加上經濟學家的成長背景及有趣軼聞,因此很喜歡寫作此類的文章。 其次則是經濟、財金、學術相關的議題,介紹當代 經濟 、 財金研究 ,以及 學術界的發展趨勢 ,這部分應該還是未來的主軸寫作重點。而由於這幾年累積不少申請 美國碩博士班的申請經驗 ,以不同的面向來介紹如何準備申請經濟、財金、會計等商學相關博士,希望提供未來申請者一些建議. 除了以上比較學術的議題之外,有時候也是會寫自己的平時休閒興趣: 運動 相關的主題,或許日後也會多寫一些生活或遊記之類的文章。最近將網誌的名字也從Unpredictable Numbers換成Uncertainty Shocks, 意思差不多就是代表在經濟、財金、體育領域總有許多想像不到的變數和結果,但更有經濟意涵在其中。而網誌的背景設計格式也多次調整至現在的模樣,中間也學了一些關於CSS, html的修改小技巧。

Daylight Saving Time Effects | 日光時間

這週末美國開始實行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在美國是每年的3月至11月初將原本的時間調快一小時,據傳這個想法來自富蘭克林,為的是充分使用太陽光達到,節省煤炭和電力。然而,根據Kotchen & Grant (2011)的研究,指出日光節約時間並未達到節省人們電力需求的效果。 此外Smith(2016)表示日光節約時間,造成人們減少睡眠而增加意外風險,產生更多交通意外事故,社會所付出的成本更大。但是根據JPMorgan(2016)的報告,說明消費者會因為春夏多一小時,而增加在零售、餐廳等消費。 參考資料: 日光時間與消費 ,  交通意外 ,  能源消耗 ,  Wiki Kotchen, M. J., & Grant, L. E. (2011). Does daylight saving time save energy?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Indiana.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 93 (4), 1172-1185. Smith, A. C. (2016). Spring forward at your own risk: daylight saving time and fatal vehicle crash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 8 (2), 65-91.

Hedge Fund Activism Hurt Firms?

從電影華爾街或者傳統觀點,人們認為這些對沖基金(hedge fund)是有害於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和股東價值的壞人,因為他們尋求短期回報而不是長期價值,而不是投資於目標(target)公司的未來。 然而,根據Brav et al(2013)提供一個新的想法,這種對沖基金行動(hedge fund activism)可以為股東創造短期和長期價值,將每個目標公司配對類似市值的非目標公司,可以發現ROA在短期20天有著高成長,長期而言經過3年,目標公司的ROA同樣也較高。 此外研究也指出經過對沖基金行動,可以提高目標公司的生產力,他們發現目標公司的員工,在工作時間和工資在干預前後相類似,然而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ROA有著清楚的V形轉變。而如果控制投入(研發支出)和產出(專利數量和質量)進行衡量,結果依舊維持相同情況。 Photo and Reference: Brav, Jiang, & Kim (2013) Hedge fund activism

0306 Economist: Alan Greenspan

今天(3/6)是前聯準會(Fed)主席Alan Greenspan 91歲的生日,年輕時的Greenspan想要成為一位音樂家,從小受到媽媽的薰陶,大學時進入茱莉雅學院(Juilliard School),擅長薩克斯風和單簧管,但後來放棄音樂路,改行進入紐約大學經濟系。 在取得紐大經濟學士和碩士之後,一度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攻讀博士,接受曾任聯準會主席Arthur Burns的指導,但Greenspan在博士期間中途退學並進入業界工作20餘年,直到1977年他51歲的時候,才回到母校紐約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 1987年雷根總統提名Greenspan擔任聯準會主席,總共擔任五屆主席直到2006年,歷任四位美國總統,和William Martin同為擔任主席20年,並列擔任此職務最長的紀錄. Milton Friedman曾盛讚Greenspan擔任聯準會長期保持低通膨,且兼顧美國經濟的穩定成長。Greenspan任內經歷像是黑色星期一等金融市場動盪情況,但他沈穩調整利率和貨幣供給獲得大眾好評。 然而在他卸任後,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包含前IMF首席經濟學家、印度央行主席Raghuram Rajan等人批評Greenspan任內過度放任金融市場,才會造成此金融危機。 由於擔任聯準會主席期間,一言一行都會受到華爾街及市場放大檢視,因此Greespan發言總是謹慎甚至給人晦澀難解的感覺,他曾說過:“我想我應該警告你,如果你們認為確切地理解了我講話的含義,你可能誤解我說的話 (I guess I should warn you, if I turn out to be particularly clear, you've probably misunderstood what I've said.)” Greespan在他的回憶錄曾提到,由於背傷的關係,他習慣一大早就泡澡讓腦袋保持清醒,在期間閱讀金融和經濟相關書報雜誌,並且寫些心得想法。 Reference:  Wiki ,  FT ,  WSJ ,  IMF , MBA智庫百科 Photo:  Wiki

Economist: Stephen A. Ross

Stephen Ross出生於1944年2月3日,是著名的財務經濟學家,開創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 Pricing Theory (APT)),連結資產價格與其他經濟因素(ex: GDP, 通膨)及投資者信心間的關係。在著名的Cox–Ross–Rubinstein model, 使用二元樹(binomial-tree)訂價衍生性金融商品, Cox–Ingersoll–Ross model則是了解利率如何成形,以及與市場風險的關係。Ross在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研究公司經營者與股東間的關係(ex: 薪酬, 股利制度),影響當代公司財務(Corporate Finance)的研究。 Ross大學時就讀加州理工學院,主修物理,隨後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博士,畢業後在賓州、耶魯、麻省理工大學等地任教,桃李滿天下,學生們合著書籍(Stephen A. Ross, Mentor: Influence through Generations)感謝Ross的教導。 Ross著有公司財務(Corporate Finance)的課本,是國內外MBA和大學部財管相關課程的必讀教材,他同時是兩個財金學術研究獎: 摩根史坦利-美國財金學會獎(2014), 德意志銀行-財務經濟研究學獎(2015)的雙料得主,目前僅有Eugene Fama與他同時獲頒此兩項財金學術研究獎,Ross也同時替美國政府與大企業提供諮詢,顯見他在此領域產官學界的崇高地位,Ross於美國時間3月3日過世,享壽73歲. Photo and Reference: Wiki ,  Caltech網站 , MIT , Yale , NYT , WSJ

0305 Nobel Economist: Daniel Kahneman

Daniel Kahneman1934年3月5日出生於台拉維夫,是暢銷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的作者,其研究在行為、實驗經濟學有開創性貢獻,結合心理學解釋人們的決策行為,因此在2002年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肯定。 經濟學假設人們的行為是理性,然而Kahneman和Tversky結合他們在心理學的專業,開創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講述人們處於不同情況時對於不確定性風險的決策行為會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如果人們有 100%可以得到$500元。 50%可以獲得$1000元。 人們會選擇前者。相同的情況換成損失: 人們100%會損失$500元。 50%不會損失$1000元。 此時我們反而選擇後者,他們解釋是因為人們有著厭惡損失(loss aversion)的特性,也就是我們不喜歡損失的情況,並喜歡在此狀況繼續承擔風險。套用至股民身上,投資人在獲利時反而變得小心,損失時反而願意承擔風險,因此常形成小賺大賠的情況. 這也也可以解釋股票市場“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情況,利空消息傳播速度更快,造成股價指數時常跌得快、漲得慢的現象。另外人們對於經常發生的風險事件會反應不足(under-react),反而對於極端風險事件會過度反應(over-react)。 另外一個Kahneman著名的理論是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不同的描述方式會使人們有著不同的選擇行為,Kahneman和Tversky舉例如果美國發生流行病疫情會造成600人死亡,今天如果有兩個方案: A方案可以救200人。 B方案有1/3機率可以救這600人,2/3的機率無法就任何一人。 由於人們在得利情況下不喜歡風險,會選擇A方案。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敘述方式: C方案會死400人。 D方案有1/3機率不會有任何人受害,2/3機率會造成600人喪生。 我們可以發現A, C (B, D)其實結果一致,但第二種敘述方式人們偏好D方案,因為面對損失(死亡)情況,人們又變得愛好風險。這些例子顯現人們對於不同情境即使面對相同狀況,也會產生不同的決策行為。 Kahneman大學時就讀希伯來大學,主修心理及輔系數學,於以色列服役後到柏克萊大學攻讀心理博士,畢業後回到母校希伯來大學任教,之

0305 Nobel Economist: James Tobin

James Tobin出生於1918年3月5日,是著名的凱因斯學派經濟學家,在總體經濟及金融市場的研究均有極大貢獻,“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內(Don't Put Eggs in One Basket)”描述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的名言,正是出自這位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訪談。 許多經濟學名詞都以Tobin命名,著名的Tobin's q便是衡量公司市場(market)價值和帳面(book)(或重置(replacement))成本的指標,q值高則代表鼓勵公司投資更多的資本。Tobin主張針對現貨外匯(spot currency)交易科稅,以防止短期投機的炒作行為,代表著Tobin tax的精神. 和另一位諾獎得主Robert Mundell所提出的Mundell-Tobin effect, 表示名目(nominal)利率的變化會低於通膨率的改變,因為人們會因應通膨而持有其他非現金的資產(ex: 黃金),所以政府增加貨幣發行量反而會使得實質(real)利率降低。另外計量經濟學的Tobit模型,則是取自Tobin跟原先的probit模型的組合字,另一說則是此名字取自他軍中同袍所寫小說的角色。 Tobin大學時就讀哈佛,曾在二戰時服役於海軍長達四年,戰爭結束之後返回哈佛攻讀博士班,並在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指導下完成關於消費理論的論文,並在1950年至耶魯大學任教,直到他2002年辭世為止,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Edmund Phelps, 現任聯準會主席Janet Yellen, 以及濱田宏一(Koichi Hamada)等經濟學家。 Reference:  紐約時報 ,  經濟學人 ,  諾貝爾官網 , Wiki , Yale Photo:  Wiki

Taiwan Currency Manipulation?

美國的川普政府上台後,積極對中國人民幣是否受到政府操控提出質疑,然而今日出刊的 Economist 雜誌,使用他們自製的操控指數(manipulation point)模型評分,其標準是採用美國財政部(Treasury)所訂定的其中兩項操控匯率標準: 經常帳盈餘(current account surplus)是否超過GDP的3%, 以及是否每年花費超過2%來購買外國資產以抑制其貨幣的價值。點名包含瑞士法郎、新台幣、韓元等貨幣,比起人民幣有著更高匯率操控分數。無獨有偶,去年底的 Bloomberg 也曾使用類似圖表質疑新台幣有受到操控.  另外近期學術界也有著類似的研究, 陳旭昇 (2016)指出在 1998 年 3 月之後,央行對於實質匯率確有顯著的 “阻升不阻貶”行為。然而貨幣貶值是否真能對提振出口有效果也不斷受到質疑, WSJ 在2015年底曾引用IMF,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示由於製造商使用愈來愈多來自國外的原料來製造東西,出口貨品現在包括更多的進口成分,也因此減低貶值救整體出口的效果。 Cover Photo:  FRED Reference: Economist , Bloomberg , WSJ 陳旭昇(2016) 央行 [阻升不阻貶]?-再探台灣匯率不對稱干預政策  經濟論文叢刊 , 44 (2), 187-213 衍生閱讀: 白經濟-貶值救出口 , 陳旭昇 (2016) 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