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Current Corporate Finance Research | 當代公司金融研究


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 之後簡稱CF) 傳統上從資本需求者的角度出發,探討企業借貸融資和投資的行為,1958年Franco Modigliani, Merton Miller發表著名的資本結構無關理論,強調在完美市場時,公司成本不受到發行債券或股票而使價值有所改變,開啟CF的研究先河。

在80年代美國有許多公司整併和重組案例,自然當時的研究以此為出發,強調從公司組織(Institution)的角度出發。90年代隨著蘇聯、東歐自由化,許多國營企業私有化,這時候的研究專注在跨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法律制度、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等比較,同時公司治理的經典主題: 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引起的代理問題,也是此時期的研究重點。

然而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CF的研究有著很大的轉變,學者開始關注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改變以及金融機構在經歷風險的脆弱性,公司面對短期融資壓力和財務困境時,會壓低價格快速銷售資產(fire sales)。而金融海嘯的源頭是房地產抵押市場,研究此市場和家庭金融(household finance)的消費借貸行為和週期改變也變得更加重要。此外在違約危機爆發後的跨市場(ex: 不同國家; 股市、債市、商品市場...)傳遞(transmission)和傳染性(contagion),以及未來如何進行金融市場監管(ex: Dodd-Frank, Macroprudential policy)都變成重要課題。

近期CF研究納入更多資本市場和總體經濟研究的議題,像是QE (Quantitive Easing), TARP (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 HARP (Home Affordable Refinance Program)等貨幣政策如何影響金融市場,不再主要專注於過去探討企業借貸和投資的決策,研究從過往的機構(Institution)角度出發,轉變成為個體化(Individual)從家庭和投資者,以及市場總體(market, macro)角度來切入研究。

CF研究方法也在此時引入其他經濟領域的研究方式,除了從勞動(labor)、產業(IO)等應用個體經濟學方法外,像是總體的結構估計(structural estimation)幫助我們建立模型了解市場遭遇衝擊的反應,政策改變也提供一個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讓我們可以觀察金融市場如何應對此變化。也有學者關注市場行為(behavior),從投資者和公司行為一窺金融市場為何在短期會有劇烈價格震盪。

Reference: NBER Report (2017)
Photo: How Quantitative Easing Affected Mortgage Refinancing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