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Big Mac Index | 大麥克指數


經濟學人雜誌於1986年創立大麥克指數,其想法是源自經濟學理論假設若沒有其他成本(ex: 運輸)存在,同樣的物品只會有同一價格(law of one price),否則人們可以藉由買賣來賺取價差,因此大麥克指數的想法就是這款漢堡的價格,如果品質等各方條件相同,則理論上價格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一樣,造成其價格差異很可能是該國的貨幣被高(低)估所造成。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在A國的大麥克賣$1,在B國則是賣$2,則兩國的匯率關係應該是2塊B幣換1元A幣。而根據經濟學人這周公布最新的大麥克指數,台幣在這項指標中相對美元是被低估57.3%,如果以實際匯率換算,台幣對美元的匯率應該是13.64(NT$/US$),然而調查時這項數字是31.91(NT$/US$),若考量購買力,也就是富有的國家漢堡可以賣比較貴,則此指數台幣相對美元是被低估40.7%,比我們更加低估的貨幣包含馬來西亞、香港和埃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包含: $69的大麥克太便宜、在台灣生產漢堡的成本(ex: 食材、人力、租金...)比較低、台幣可能真的被低估等因素。

效法大麥克指數精神的指數還包含星巴克指數、iPod指數,若考量非洲擁有麥當勞的國家僅有摩洛哥、埃及和南非,也因此有了肯德基KFC指數。最後提醒大家這些指數都有其強烈假設和國情不同等缺陷,因此這類指數可以當個簡單理解及評量匯率的指標即可!

參考資料: 經濟學人Wiki